或者加入QQ群:701169306

#鹤壁头条#
县禹贡冀州之域,殷朝歌地。武乙所都,纣因之,亦曰沬邑高价回收微信秒结。《史记》谓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也是”。其故城在今县东北,故卫县西。
寰宇记朝歌故城在卫县西二十二里,杜佑云二十里,《括地志》在卫州东北七十二里,唐卫州治汲县。
故卫县,周初为卫国,春秋属晋,为朝歌邑。
战国属魏。秦灭魏以其他地属三川郡。
汉置朝歌县,属河内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七年属卫郡,三国魏置朝歌郡,寻废(时间不长就废除了)。
晋属汲郡,刘宋属河内郡,后魏仍属汲郡,东魏为汲郡治。后周又为卫州治,兼置修武郡。
隋初罢郡,县属卫州。大业初改朝歌为卫县,仍置汲郡於县治。
唐初亦为卫州治,贞观元年移州治汲,以县属之。
宋天圣四年,改卫县属安利军,熙宁六年废,入黎阳。
元祐初复置,属通利军。金属濬州。
元宪宗五年于卫县西鹿台乡改立淇州,置临淇县为倚郭,即今县治也。
顾祖禹云淇县唐宋时卫县之鹿台乡,洪亮吉云今县治即殷鹿台。元朝元贞二年文庙碑云淇乃殷阙,周之后名无闻焉,前金所治附濬州卫县鹿台之一乡,乙卯年割其乡之半,徙大名、彰德、卫辉三路,计四千五百户,数充牧其。
废卫县为集,属于州。中统元年州属大名路,至元三年属卫辉路,省临淇县入州。
明洪武元年,改州为淇县,属卫辉府,卫县集仍属淇县。弘治十二年,割淇东地入浚县,卫县集遂属浚。国朝(清朝)因之。
据《寰宇记》《方舆纪要》《乾隆图志》《卫辉府志》《旧县志》
东西鸟里四十七里,南北鸟里五十八里,通境面积千六百一十方里。
明朝弘治年间,淇县县属分三十二社,崇祯十二年(1639年)割庆丰等八社给浚县,土地面积骤然缩小,此后人民多流亡。
累经更并,崇祯末年,凋残更烈,到清朝初年,仅存四社,壮丁4050人。经过清朝二百多年的发展,人口增加了十倍不止。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之前有二十社,后变更为十六里,其中黄堆、良相合并为黄良里,西吴、南吴、吴里三社合并为大吴。西南吴二里、上官、灵山二社并入入浮山、崇胜。其他的十一里不变。南关、南阳、阎村在坊,留店、北留、迁民、四流、高村、礼河、北关其村镇共计363个。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1900年)有户13055,其中城内505户。人口丁男38989人,其中城内1442人(丁男指16-50岁之间可以服役的成年男性,并非全部男性人口)。
适合种植小麦的土地为上等,适合种植梁(本地人叫谷子或小米)、黍(黄米)、稷(目前有三种说法,分别是高粱、谷子以及不粘的黍)、菽(豆类的总称)、蜀黍(高粱)、玉蜀黍(玉米)、荞麦的土地为次等。
本地人把这些土壤称之为秋膏腴之壤,可以一年两收。
南关里
东跨赵家渠,西有金牛岭,距离县城十五里,南北长五里,弱三峰中断,山头村据其首向,向南称之为断,王口向南是青羊口、山门口,金牛岭西又有小红岭、和尚头等小山,往西的大山则是朝阳岭(又称交岩岭),距城三十里,岭上有老君堂,有古槐书二株。朋生绝顶,近城西北皆隐见之朝阳,向北延伸为老寨、楼华山。
户1020,人口2726人,村庄共计25个
南阳里
南临苍河,西倚云门山(云梦山)、青岩山,云门山附近村民又称之为方山,因为山的形状成方隅而得名。石磴悬绝,东南鸟道叫手掌窝,极险。西北有大小峰门,路稍平。当地人登青岩山至上神庙,多由此处。青岩山在云门山内,有水帘洞,唐朝甄济隐居此所岩洞,幽邃辙蹟,宛然甘泉喷涌,旱时邻县多祷雨于此。
户751,人口2170人,村庄共计28个。
甄济,字孟成,自幼丧父,性沉静好学,住青岩山10余载,人皆以文士相赞。天宝十年(751年),以左拾遗征召不就,安禄山入朝向玄宗请求授其范阳掌书记,并亲赴卫州遣太守进山拜甄济。甄济不得已就赴仕途,在衙中论议正直,秉公办事。后发现安密谋反唐,便告知卫令齐纪,同时暗自备下羊血,托辞身患重症,意欲归里。
黄良里
东跨斮脛河,东南跨卫河,西南跨苍河,中有良相渠。
户830,人口2250人,村庄共计13个。
阎村里
东滨淇水,南滨卫河,西跨斮脛河。
户882,人口2603人,村庄共计22个。
在坊里
东滨淇水,西近赵家渠。
户738,人口2278人,村庄共计17个。
留店里
东滨淇水,西跨思德支渠、赵家渠。
户783,人口2133人,村庄共计18个。
北留里
东滨淇水,西跨赵家渠,思德河、思德支渠都经过里中。
户880,人口2367人,村庄共计16个。
迁民里
思德河、思德支渠俱经过里中。
户630,人口1828,村庄共计12个。
四流里
东滨淇水,西南近思德河。
户632,人口1841人,村庄共计8个。
大吴里
东及东北均滨淇水,西北隔西南吴里境17里,庙口西山内有四鱼泉,也归大吴里管辖。24小时在线收购微信账号
户432,人口1133人,村庄共计14个。
高村里24小时微信号高价回收
东北皆滨淇水,南有魏水河。
户617,人口1603,村庄共计10个。
礼河里
东及东北均滨淇水,南临魏水河,北有朱小河,东南倚浮山,西有西大岭,西北有鹤岭,北有青岩岭,西南有老君岭,又有双鱼岭,双鱼、青岩之外是形盆口,与西南吴里庙口、崇胜里灵山口、南阳里塔岗俱为山谷要隘。
户1289,人口4214人,村庄共计42个。
浮山里
东北负浮山,跨魏水河,浮山在县北偏东三十里,平峦秀峙,连岗靡迤,与西北大山遥相亘带。山阳有浮山寺,建于明初。西南依大岭,南有白马岭、黄寨岭,西北有老君岭。老君岭迤东有雅合岭,东北有双鱼岭。
户1077,人口3132人,村庄共计42个。
西南吴里
里中有思德河,西有白马岭,㟪岣池岭,西北有梨树岭、黄寨岭,北有雅合岭、虎头砦(老虎砦),西南有长角岭、殷寨岭(越岭小径出灵山口)。
凤山、殷寨东北有敖山,东有长角岭。长角岭东北有黑大岭,虎头砦西有卫武公祠,距城三十里,北倚山崖有林泉之胜。
户761,人口2173人,村庄共计36个。
崇胜里
里中有赵家渠,西依大山,西北有长角岭、摩天岭、凤山、虎头山、纱帽山,西南有红山岭、小寨。5800收微信号服务平台
小寨东有老寨、楼华山(即尖山),楼华山在县治西北十五里,石骨耸削,朝阳寺在其阳,即《寰宇记》所谓朝阳山,寺西北有长峦,北向灵山寺,谓之寺南圈(见裴骞《游灵山寺记》)。
楼华西北有灵山、虎山。灵山下游灵山寺,创庙于有梁,普通修于盛唐开元年间,具见碑记。寺东北即凤山,东南有馒首山,罗列四隅。灵山西北为五龙洞崖,阿石屋为祠,旱祷则应,有元朝时的碑。
户892,人口2731人,村庄共计32个。
北关里
南有斮脛河,东跨赵家渠,西倚朝阳岭,西北有老寨、尖山,南有金牛岭,尖山下有五里,石岗逶迤至城北与古城基相接,本地人称古城基谓之纣王城,亦曰二道城。
户953,人口2365人,村庄共计28个。
后续淇县村庄详情,请期待下篇。
24小时收微信靠谱回收联系 vx回收价格 500收一年以上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