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君主~先哲王

  大家好,我是栗子乐。今天我们接着姒廑后面的君主姒孔甲来讲。

  

  姒廑立遗诏传位给姒孔甲。孔甲即位后因这次幻日,对国家的祭祀制度进行了部分改变,着重祭祀天地。制度改革因顺应民心,所以在朝野上下得到了一致好评。《厚父》中有这么一条记载:之匿(慝)王廼(nǎi)渴(竭)(失)其命,弗甬(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真(颠)(覆)氒(júe)(厥)(德),湳(沉)湎于非彝,天廼弗若(赦),廼述(坠)氒(厥)命,亡其邦。我来用今天的话翻译一下,夏王履癸不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指刑罚)颠覆厥德,沉湎于非彜天下赦免履癸,让其失去了天命亡了国。在这段话里,后人用先哲王来指孔甲,可见孔甲在人心中的地位,但这个地位是礼仪方面的。

  

  从他改变祭祀制度也可以看出孔甲是一个超级信奉鬼神的人,因为他荒淫在祭祀和享受上,所以各部落就抛弃了夏朝,就这样夏朝的国力开始衰落了。

夏朝|桀王失道杀龙逄

  姒发死后,夏桀继位。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用,听信谗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正直清廉者或遭杀害,或离他而去。夏桀在位数十年,众叛亲离,是历史上暴君的代名词。

  桀,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桀是他的谥号。

  

  《说文·桀部》:“桀,磔(zhé )也。从舛在木上也。凡桀之属皆从桀。”(桀,分张肢体。由“桀”在“木”上会意。大凡桀的部属都从桀。)

  

  “桀”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木,会人两足登在树上之意。金文画出了双脚,以突出登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桀”。“桀”的本义为(两脚分开)站在树上。用作名词,指木桩。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日之夕矣。”又引申指凶悍、横暴。如“桀骜不逊”。

  磔,古代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裂:磔刑。所以“桀”特指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说明其残暴之至。

  桀在位时,各国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提到夏桀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妹喜,红颜祸水第一人。

  妺喜是有施氏(即有施部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之女。夏桀在位时,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

  

  据说妹喜有三大喜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夏桀在建造其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时,“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因妺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就笑,而夏桀喜欢看见妺喜笑,于是为此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以博得妺喜的欢心。在农业时代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破坏这种稀有昂贵的物品,无异于暴殄天物。

  朝廷这种情况,引起了另一位人物的注意,就是姒发重用的关龙逄,死谏开先第一人。

  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

  

  另一个要说到就是伊尹。

  夏桀继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人引见伊尹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临走前,桀自豪地告诉伊尹:“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没想到夏民竟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桀:“若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跟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

  

  《说文·日部》:“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日,光明盛实。太阳的精华不亏损。由囗、一会意。象形。大凡日的部属都从日。)“日”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的“日”字,都是一个圆圈中间有一个小黑点。后来为了便于书写,日的轮廓被改作方形,中间的一点改作了一横。“日”的本义就是太阳。如《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引申指白天、白昼,如“夜以继日”。进而引申为时间的单位。人们把一昼夜称为“一日”。又指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如“社日”、“交租日”、“结婚纪念日”。用作副词,表示每日、每天。如《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又如“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日”也泛指光阴、日子。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说文·月部》:“月,缺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月,亏缺。太阴的精华。象形。大凡月的部属都从月。)“月”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描摹的都是一轮缺月的形状。小篆的形体变得不太像月亮的样子了。隶变后楷书写作“月”。“月”的本义是月亮。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被用来形容颜色或形状像月亮一样的事物。

  荒淫无度,亲小人远君子的夏桀终于在鸣条之战中,兵败被俘,放逐于南巢,标志着夏朝覆亡。

  编后语:夏朝历经公元前 2070年 至 1600年,共400余年,历经17位姒姓君主,在夏桀的手中,一战而败。

  

  

  

  

免费史诗获取难度超高,后羿、云缨世冠2选1,世冠天幕24号上线

  文丨可儿游戏说 原创

  王者荣耀在22号上线了全新的绝悟试炼模式,这个模式可以获得一款免费的史诗皮肤,本以为拿到这款皮肤会比较容易,然而等到这个模式上线之后大家才发现,拿到这款免费的史诗皮肤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难,因为新上线的这个绝悟试炼太难了,很多玩家都打不过。

  

  另外世冠赛如今也要正式开启了,官方在游戏中已经开始对世冠赛进行预热了,并且还要挑选一位英雄来担任世冠赛的手语解说,而这个英雄会在后羿和云缨当中选择一个。提到世冠赛,今年的世冠赛王者荣耀还额外上线了一款世冠天幕以及专属世冠击败特效,在24号更新之后就会上线,具体是怎么回事,咱们一起来看下。

  绝悟试炼免费史诗获取难度超高22号新上线了绝悟试炼模式,这个模式玩家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学习英雄的技巧,同时还可以解锁永久史诗皮肤的奖励,如下图所示,测试积分数量达到80就可以领取永久史诗皮肤的奖励了,这个史诗皮肤宝箱里面的皮肤质量都比较高,不仅仅有皮肤碎片商城的皮肤,还有皮肤碎片商城里面没有的皮肤。

  

  不过想要拿到这个奖励并不容易,虽然玩家都知道有难度,但是等到这个模式真的上线之后,才发现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一个英雄完成全部的人物才可以拿到1积分,意味着需要玩80个英雄,并且这80个英雄的熟练度还都要达到蓝色。

  

  而且不仅仅如此,用80个英雄打绝悟试炼还要获得胜利,获得胜利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这个绝悟试炼本身难是一方面,自家的队友菜才是主要原因,队友和对手都是人机,但是对面的人机明显要厉害的多,自家的人机不仅不厉害,还会抢蓝抢人头,所以想要拿到这款永久皮肤,确实非常不容易。

  后羿、云缨世冠2选1相信玩家在上线游戏的时候,都会遇到下图这个界面,后羿和云缨,选哪个陪你探索世冠,官方弄这个东西并不是要在这两个英雄里面选择一个出世冠皮肤,大家不要误会了,这个投票是选择哪个英雄来担任世冠的手语解说。

  

  王者荣耀每次比赛都会安排一位英雄来担任手语解说,让听障人士也可以看比赛,去年的是云缨担任解说,而今年则多了一个后羿,不过想来玩家应该更加倾向于选择云缨来担任手语解说。

  世冠天幕24号上架2022年的世冠赛如今马上就要正式开启了,今年的世冠赛和往年有很多不同,比如比赛的机制比赛的时间,还有参赛的队伍,今年多了很多国外的选手参赛,所以比赛会更加有意思一点。

  

  而且今年的世冠赛还推出了一款个性天幕,如上图所示,这款天幕叫做凤舞九霄,是一款非常帅气的传说级别的天幕,在24号更新之后,这款天幕就会上线,这款天幕上线的同时,还会上线一款特效礼包。

  

  如上图所示,这款特效礼包就是今年世冠赛的专属击败特效,获取难度和以往的特效一样,购买礼包抽奖获得,有兴趣的话到时候可以选择性的入手,保底价格一般都在一千五点券左右。

  可儿有话说

夏殇:夏启武力继位,太康疏政失国,《五子之歌》唱不尽的悲凉

  众所周知,夏朝开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继承禹做国君的是他的儿子启。其实大禹在逝世之前曾经确定过两个继承人,一个是当时曾掌管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但是皋陶先大禹而死。另一个就是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到帝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官职。

  

  但是伯益在大禹死后并没有继任帝位。《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虽然授位于伯益,但在他死后,伯益为他服孝三年,就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则躲避到箕山之南隐居起来。

  伯益之所以让位给夏启,看来是出于一种无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天子,世称夏后帝启。

  不过也有人认为夏启的帝位是以武力夺取,据相关记载,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

  《竹书纪年》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也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在同一篇中又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夏启坐上天子之位的过程并不顺利,不仅斗争很激烈,而且几经波折,最后终因受大禹的影响,夏后氏启的根基更深、实力更强,诸侯都认为启是真正的”吾君帝禹之子也”(语出《史记·夏本纪》)。在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打败了伯益,使启夺得了天子的权位。

  伯益画像

  至于伯益后来的事情,有的说他被启所杀,也有说启即天子位后,仍以伯益为辅佐,一年后伯益病死,启按礼仪安葬并每年祭祀。

  史籍中关于夏启的记载并不多,他在位期间做过两件大事,一是讨伐有扈氏,一是平定武观之乱。

  夏后帝启即位以后,曾征伐有扈氏,从而发生了一场”甘之战”。关于征伐有扈氏的原因及经过,《史记·夏本纪》中简单地记载为:”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有扈氏为什么不服?司马迁没有告诉我们。《吕氏春秋·恃君览》中有记:”禹攻……有扈,以行其教。”这说明大禹的时候就发生过”攻有扈”的战争,看来这有扈氏是曾经或者一直都对夏后氏不服,况且夏后帝启破坏了传统的推举习俗,废伯益而即位的行为也引起了有扈氏及其他一些部落的不满,而且他们也未必不怀着”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的觊觎之心,因而仰仗着自己雄厚的实力和其他部落的聪联盟,公然对有”篡位”之嫌的夏启表示不服,从而发生了夏后帝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大战开始之前,夏启乃召六卿,作了一次动员演讲,这便是收录于《尚书》的《甘誓》,其誓词全文为:”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誓词一开始就首先宣布了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正义之行,是承天命而对其”剿绝”。其次则制定了战斗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明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

  

  夏后帝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战斗的过程想必是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所以对于”甘之战”的具体经过我们缺乏详细的资料,但司马迁却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结果:”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也就是说,有扈氏在甘之战中被夏启和他的诸侯联军一举而灭。

  然而《吕氏春秋·季春纪》中的记载却与之不尽相同。夏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等人请求再战,夏启却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他认为之所以战而不胜,是由于自己德行不够,”德薄而教不善”所造成,”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可见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实力非常强大的诸侯部落,夏启并没有取得甘之战的胜利,而是靠了他后来的励精图治,修德教化,才使有扈氏外服,而并不是像《史记》里所说的那样”灭有扈氏”。

  令人感到奇怪和巧合的是,当年大禹在攻伐有扈时,也曾做过《禹誓》,他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誓言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并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

  《说苑·政理》中对大禹伐有扈氏有这样的记载:”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陈(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

  这样看来,无论是禹伐有扈,还是夏启伐有扈,他们都是把战争的手段与加强道德教化的手段相结合,其结果竟也如此相同,难道是同一场战争的两个不同的版本?同样的,《墨子·明鬼下》里把《甘誓》的内容说成是《禹誓》,想来也并非是常识性的错误,他或许是认为这两场征伐有扈氏的战争其实就是同一件事情。

  夏后帝启

  《左传·昭公四年》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所谓”钧台”,指的是为祭祀上帝群神而修建的祭台或祭坛。《左传》里据说的”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的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后帝启为诸侯或部落”共主”的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历史认为,夏启的”篡位”,开始把”公天下”逐渐转化为”家天下”,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把”国”和”家”的第一次统一,这也意味着”国家”的出现。所以,无白书生认为,从夏启时起,历代帝王就把”国”当作了他们的”一家之国”,也就是说,”国”是他们帝王”家”的。

  然而国家的产生,同时也意味着权力争夺的开始,而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

  当夏后帝姒启用武力手段结束了”禅让制”或”公推制”之后,历史上第一次为争夺继承权而导致的骨肉相残,就发生在夏启的儿子们身上。历史上称之为”武观之乱”。

  关于”武观之乱”的具体情形和经过,史书上对此事的记载仅见于今本《竹书纪年》,其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启在位十六年。从《竹书纪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夏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权的争夺日渐白热化之时,武观发动叛乱,欲效法自己的父亲夏启用武力夺取继承权。

  

  《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有人据文中的”启之五子”认为武观是夏启的第五个儿子,这种认识大有望文生义之嫌。武观应为夏启的第三个儿子,也叫五观,这里的”五子”当为”五观”之误。这场继承权力的争夺,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武观的叛乱。

  西河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汤阴县城东西河村,夏朝第六个国王孔甲即位后,建都于西河。

  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传说三苗曾在帝尧时和尧帝的儿子丹朱一起作乱,尧发兵征讨,在丹水打败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从此三苗在历史记载中消失。

  所以,《国语·楚语上》中说:”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启有五观,汤有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意思是说,帝尧、帝舜、夏启、商汤和周文王,是五位有贤德的君王,却也生有奸恶的儿子。由此可见,姒武观是姒启诸子中的”奸子”。而关于武观的下场,历史上并没有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

  夏太康像

  据《墨子·非乐篇上》记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锵锵锽锽,筦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彰闻于天,天用弗式。”这说明夏启有一段时期,特别在晚年的时候,是沉迷于声色娱乐和野外宴饮之中的,直到他死。

  夏启死后,他的大儿子太康即位而成为夏朝第三位君主。太康在位期间,夏朝的国势并不太康宁。他自小娇生惯养,且长大以后经常跟着父亲夏启享乐,即位后的生活更是腐败,只顾游玩享乐不理朝政,外出狩猎数月不归。最后被有穷氏后羿夺权,无奈之下流亡至戈地,史称”太康失国”,或称”夷羿代夏”。

  太康失国之后,他的母亲和五个弟弟也被赶到洛河边,五子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的对国运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失国的悲凉和叹息。

  《五子之歌》的具体内容载于《尚书·夏书》中,歌前有一小序曰:”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五子之歌

  我们不知道这五子之中是否包括那个叛乱的武观,如果武观在叛乱中被杀,那么,夏后帝姒启至少应该有七个儿子。

太后废掉亲子,帮助情人登上皇位

  夏仁宗李仁孝在位的后期,跟清朝康熙皇帝执政后期有点类似,就是国家安定太平久了,皇帝有点“仁慈”过度,对权贵官僚阶层有些放纵,宽容怀柔多,要求责罚少,致使西夏吏治日益腐败,国势开始衰弱。这档口,西夏要想扭转颓势,必须要有一位像雍正那样刚正严峻的“冷面皇帝”才能收拾局面,可惜继任者夏桓宗李纯佑性格温和绵软,才干平庸,堪堪当个守成之君,收拾不了乱摊子。

  夏桓宗李纯佑

  夏桓宗李纯佑奉行父亲在位时的政治方针和外交政策,对内保境安民,对外与金朝、南宋交好,继续当个仁慈之君。但慈心软手整治不了污浊的官场,西夏各级官吏骄奢淫逸,贪污腐化,欺压良善,老百姓怨声载道,西夏国势从盛到衰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此时,正是蒙古崛起并日渐强大的时期,1205年蒙古大军第一次进犯西夏,追杀逃往西夏的乃蛮残部,自此西夏永无宁日,直至灭亡。

  成吉思汗

  在面临蒙古强大压力的同时,西夏内部也酝酿着一场风暴、一场让人匪夷所思的变局。夏桓宗李纯佑有个堂兄叫李安全,在他父亲越王李仁友死后,就上书朝廷请求继承父亲的爵位,遭到了桓宗李纯佑的拒绝。李安全怀恨在心,开始四处勾连,图谋推翻李纯佑的政权,自己取而代之。

  他使出浑身解数,竟然把地位崇高的罗太后勾搭成情人,成为自己谋权篡位的强大助力。《宋史》记载:“纯佑,仁宗长子也,母曰章献钦慈皇后罗氏”,也就是说罗太后是桓宗李纯佑的亲妈,也是李安全的亲婶子,而且这婶子比侄子大了20多岁,还通奸乱伦,着实让人辣眼睛!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亲妈竟然舍弃儿子,成全情人,不能不说这忘年恋的力量真强大!

  罗太后

  其实,西夏贵族阶层中的通奸乱伦现象并不少见,这和党项族的民风民俗有直接关系。党项族属于草原游牧民族,有“收继婚”的传统,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小老婆为妻,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这样可以防止家族财产外流。在如此风俗传统下,西夏朝的男女关系相对比较开放,私通乱伦的事时有发生,比如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就强占儿媳,又与大臣之妻莫藏黑云私通,还堂而皇之地立为皇后。了解了这些西夏风俗情况,对罗太后与侄子通奸可能就没那么惊讶了。

  莫藏黑云

  公元1206年,李安全在情人罗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桓宗李纯佑,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史称夏襄宗。李纯佑被软禁起来,不久就暴病身亡,年仅30岁。罗太后对情人侄子真上心,金朝起先不承认李安全的皇位,罗太后再三上表请求,才使金朝最终册封了李安全。李安全虽然如愿以偿当了皇帝,但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在1206年,成吉思汗已经一统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蒙古大军开始四处出击,给周边政权施加了强大的军事压力。

  蒙古大军驰骋疆场

  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入侵西夏,西夏形势危急,赶紧向金朝求救,但金朝执政的昏君完颜永济却看西夏笑话,拒不救援。西夏军民殊死抵抗,在丢失多处城池关隘后,最后勉强护住了都城。面对战斗力爆棚的蒙古大军,西夏朝廷只好上表投降,并给了蒙古人大批财帛牲畜,蒙军才解围撤退。

  金国昏君完颜永济

  面对蒙古崛起、夏金衰弱的局面,夏襄宗李安全显然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联金抗蒙才能形成三国均势,保持西夏长久。相反却目光短浅,因为金朝不救援自己,而发动了对金朝的战争,而且一打就是13年,给两国带来巨大伤害,“精锐皆尽,两国俱敝”,为后来蒙古灭金、灭夏创造了条件。

  齐王李遵顼

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姒孔甲

  姒孔甲,生卒年不详,姒不降的儿子,夏朝第十四任君主。孔甲性格古怪、孤僻,和别人合不来,其父姒不降临终前,担心孔甲治理不好国家,就把王位内禅给孔甲的叔父姒扃,没有传位给他。姒扃死后,姒扃的儿子、孔甲的堂兄弟姒廑继承王位。孔甲在姒廑死后才得以继承王位。姒廑八年,姒孔甲登基即位,是为孔甲元年,都西河。孔甲五年,作《破斧之歌》,是为“东音”。孔甲在位9年去世,葬地有待考证。他的儿子姒皋继承王位。

  姒孔甲

  孔甲在位期间,沉湎于酒色,而且喜好信奉鬼神。各部落的首领叛离而去,夏朝的国势一天比一天衰落,逐渐走向崩溃。

  据考证,孔甲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端。夏朝的奴隶主要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氏族的贫苦成员沦为奴隶。在夏朝,从事农业生产的称“民”、“黎民”、“众人”、“众”;从事畜牧业的称“牧竖”或“隶圉”;奴隶主家内的奴隶则叫“臣”(男性)和“妾”(女性)。当时的社会分为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三大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

  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这一时期,国家逐渐形成了,军队也随之产生,代表奴隶阶级意志的车事制度也出现了。

  据《史记·夏本纪》和《列仙传》记载,孔甲喜欢养龙,他弄到雌雄两条龙,又找向豢龙氏学习过驯的陶唐氏的后代刘累养这两条龙,并赐他为“御龙氏”。后来雌龙死了,刘累将死龙煮熟,送给孔甲食用。事后,孔甲见没了雌龙雄龙也显得病恹恹的,大发雷霆。刘累害怕,一逃了之。孔甲又找到一个叫师门的养龙高手。师门将那条雄龙养得很精神,孔甲十分高兴。但是,师门常常批驳孔甲不懂养龙,惹得孔甲恼羞成怒,命人将他杀了,尸体埋在。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风停雨停后,城外的山林又烧了起来。孔甲本就信奉鬼神,便认为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车去郊外祈祷。祈祷完毕,在回城的时候死在车中。

  孔甲创作有《盘盂铭》三十六篇 和诗歌《破斧》

  卫彪傒:“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奚仲故里传承造车文化 车友“拜车祖·保平安”

  

  首届车祖奚仲车文化节

  

  祈福活动现场

  

  车友精彩刺激的炫技表演

  

  翘头表演

  

  车友表演穿过狭窄障碍

  大众网枣庄3月10日讯(记者 张乔阳)3月10日上午,首届车祖奚仲车文化节“拜车祖·保平安”祈福活动在薛城陶庄镇夏庄奚仲故里举行。来自省内外的车友参加了祭祀仪式,现场摩托车车友以精彩的技巧表演,赢得阵阵掌声。

  奚仲其人

  

女《诗经》,《男》楚辞,取名攻略这次终于找全了

  

  女诗经,男楚辞,这话流传很久

  为什么要用诗经和楚辞取名呢?

  想来,是因为——天然去雕饰的年代,有着最纯粹的梦境吧!

  今天,诗词君来聊一聊诗经楚辞取名攻略

  如果你正想给宝宝取名

  或者给未来的宝宝准备

  或者你自己还是个宝宝

  那么这篇文章再适合你不过啦!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成功案例——

  扶苏,秦始皇长子,一般称为公子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郑风·山有扶苏》)

  扶苏是一种植物。

  周邦彦,词人,婉约派集大成者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郑风·羔裘》)

  邦,国家,彦,美士,贤能之人。

  王国维,学者,《人间词话》作者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大雅·文王》)

  维:维系;桢:支柱,栋梁。王国维初名国桢,也是来源于本句。

  孔令仪,宋蔼龄和孔祥熙的女儿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小雅·湛露》)

  令仪:优雅的风度。

  屠呦呦,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

  呦呦,是鹿鸣的声音。以下还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之句,而屠呦呦最突出的贡献正是“青蒿素”的发现与运用。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卜居》)

  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离骚》)

  周信芳,京剧表演艺术家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戴望舒,诗人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离骚》)

  望舒:为月亮驾车的神

  南怀瑾,国学大师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九章·怀沙》)

  怀瑾:表示心怀美德

  是不是发现,貌似大家也不是特别严格地按“女《诗经》,男《楚辞》”取名?特别是《诗经》,男女皆宜。

  

  而且《诗经》还特别适合用来秀恩爱,不信你看下边这两对——

  — 我从《诗经》中来。

  — 好巧,我也是!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

  林徽因,建筑师,诗人,作家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商颂·那》)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

  思,语助词,成,生长成功的地方

  徽音:美誉。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因与当时另一男作家林微音相似,后来改名。

  

  爱你,就和你成为同一首诗

  ——邵洵美、 盛佩玉夫妇

  邵洵美,新月派诗人,作家,翻译家

  盛佩玉,“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孙女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郑风·有女同车》)

  邵洵美和盛佩玉是表姐弟,邵洵美原名云龙,因恋慕佩玉,改名洵美。

  

  OK,下面进入正题,友情提示:这次整理的名字比较多,可以收藏了慢慢看哦~

  诗经

  蓁蓁(zhēn)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周南·桃夭》)蓁蓁,茂盛貌。

  淑慎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邶风·燕燕》)淑慎,和善谨慎。

  惠然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邶风·终风》)惠然,顺从貌。

  静姝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静女,贞静娴雅之女;姝,美好

  炜彤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彤:红色,炜:光彩。

  朝雨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鄘风·蝃蝀》)指早晨的雨。

  芃芃(péng)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鄘风·载驰》)芃芃:草木茂盛貌,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巧倩、美盼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形容美人的经典诗句。

  陶陶 君子陶陶(《王风·君子阳阳》)陶陶:快乐貌,可以做小名。

  静好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子衿、子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郑风·子衿》)子佩和子衿指对方的衣饰,指代对方。

  婉兮、婉如、婉清、清扬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郑风·野有蔓草》)婉:美丽

  采苓、采蘩、采芣(fú)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唐风·采苓》)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召南·采蘩》)采采芣苡,薄言采之(《周南·芣苢》)《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都是采摘植物的意思。

  湄、伊湄、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秦风·蒹葭》)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舒窈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鹿鸣之什·采薇》)“采薇”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的典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依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鹿鸣之什·采薇》)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的样子。

  未央、未艾 夜未央,庭燎之光……夜未艾,庭燎晣晣(《鸿雁之什·庭燎》)未央、未艾都是未尽的样子。

  翕(xī)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鹿鸣之什·常棣》)翕:和顺。

  昊天,骏德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昊天,广阔苍天,骏德,美好的品德。

  翰飞 翰飞戾天(《节南山之什·小宛》)翰飞:高飞。

  攸宁 君子攸宁(《鸿雁之什·斯干》)攸宁:在此安居之意。

  溱溱(zhēn) 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鸿雁之什·无羊》)和“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

  嘉卉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谷风之什·四月》)嘉卉:美丽的草木。

  雅南 以雅以南,以龠不僭(《谷风之什·鼓钟》)雅和南均指高雅音乐。

  思柔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甫田之什·桑扈》)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静嘉 其告维何?笾豆静嘉(《生民之什·既醉》)静嘉:洁净美好。

  柔嘉 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荡之什·抑》)柔嘉:柔和美善。

  柔惠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荡之什·崧高》)柔惠:柔和仁惠。

  懿德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荡之什·烝民》)懿德:美德(听起来很母仪天下的样子)

  穆清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荡之什·烝民》)穆清指清和之气。

  秉文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周颂·清庙》)“秉文之德”是秉承周文王德行之意。

  德纯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维天之命》)德纯:品德纯正。

  骏惠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周颂·维天之命》)骏﹑惠二字皆为顺之意。

  振鹭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周颂·振鹭》)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和铃、铃央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周颂·载见》)和与铃是两种铃铛,央央是和谐的铃声。

  馨宁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周颂·载芟》)馨:馨香;宁:安宁。

  纯熙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周颂·酌》)纯:大。熙:光明。

  楚辞

  伯庸 朕皇考曰伯庸。如作家马伯庸。

  正则、灵均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修能 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一释为很强的才干和能力。

  骐骥 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峻茂 冀枝叶之峻茂兮。峻茂:犹繁茂。

  圣哲、茂行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修远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

  陆离 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珵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chéng:美玉、佩玉。

  云旗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辰良 《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

  玉珥、璆鸣 《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安歌 《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浩倡 《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君欣、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齐光 《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

  宜修 《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扬灵(扬舲) 《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杜若 《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杜若:香草名,又名山姜,古人谓服之令人不忘。上下文中还有杜衡,亦香草名。

  扬波 《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动乱。

  既明 《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

  翾飞 《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青云 《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飞扬 《九歌·河伯》:心飞扬兮浩荡。飞扬:心情舒展,思绪飘飞。

  宝璐 《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宝璐:美玉。

  承宇 《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怀信 《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

  广志 《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嘉树 《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譬如宋氏三姊妹的父亲宋嘉树。

  秉德 《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翼遥 《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

  

  振理 《七谏·初放》: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振理:拯救,辨别。

  慈仁 《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

  贤俊 《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

  逾明 《七谏·沉江》:叔齐久而逾明。逾明:历久而名声日益显著。

  舒志 《七谏·怨世》:遭周文而舒志。舒志:舒展志向,发挥才能。

  景云 《七谏·谬谏》:龙举而景云往。景云:浓厚而有光亮的云。

  依斐 《哀时命》:云依斐而承宇。依斐:形容云层堆垛的样子。

  淑清 《哀时命》:中皎洁而淑清。淑清:善良清正。

  鸿永 《九叹·逢纷》:鸿永路有嘉名。鸿永路:前途远大。

  垂文、扬采 《九叹·逢纷》:垂文扬采,遗将来兮。垂文:流传文章;扬采:与垂文互文见义,张扬文采。

  素洁 《九叹·怨思》:情素洁于纽帛。素洁:高洁。

  妙仪 《九叹·远逝》:承皇考之妙仪。妙仪:美好的法则,高妙的法度。

  菀青 《九叹·忧苦》:菀彼青青。此处菀读作yù。当然,读成wǎn也很好听。

  嘉志 《九叹·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嘉志:美好的志向。

  

  嘉月 《九怀·危俊》:陶嘉月兮总驾。陶:喜乐;嘉:美好;嘉月:吉日良辰。

  庆云 《九怀·思忠》:枉车登兮庆云。庆云:祥瑞之气,这里比喻尊贵显赫的地位。

  奋翼 《九怀·陶壅》:将奋翼兮高飞。奋:振羽展翅。

  昭华、宝璋 《九思·疾世》:抱昭华兮宝璋。昭华:美玉名。宝璋:宝玉。

  硕明 《九思·悼乱》:驻俟兮硕明。硕明:天大亮。

  俊彦 《九思·伤时》:览往昔兮俊彦。俊彦:杰出之士,贤才。

  清和 《九思·伤时》:声噭誂兮清和。清和:清美和谐。

  辰星 《远游》:奇傅说之托辰星兮。辰星:星宿名。此指二十八宿中的房星,位于东方天幕。

  淑尤 《远游》:绝氛埃而淑尤兮。淑尤:到达奇异的境界。

  耀灵 《远游》:耀灵晔而西征。耀灵:太阳的别称,亦喻指帝王。

  凯风 《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凯风:和暖的风,指南风。

  琬琰 《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南史·刘遵传》:文史该富,琬琰为心。

  冬荣 《远游》:丽桂树之冬荣。冬荣:指桂树经冬不凋。

  博衍 《远游》:音乐博衍无终极兮。博衍:这里形容乐声拨打广远、舒展绵延的样子。

  自清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如作家朱自清。

  昂驹 《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昂昂:器宇轩昂。

  绎心(怿心) 《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

  高翔 《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怀德 《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显荣 《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晏晏 《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

  嫮 《大招》:嫮目宜笑。嫮hù:美好,这里用来形容眼睛。

夏禹、夏启、夏王朝,他们是如何改变三皇五帝的禅让制的?

  

  西方曾有观点,说中国的5000年历史名不符实,首先来说中国人最早的黄帝是否存在,就充满了疑点。就算不说黄帝,说三皇五帝,甚至说到夏王朝,西方人也多怀疑其存在。但是,从今天的考古发掘来看,夏王朝当然是存在的,这个毋庸置疑,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我们就能消除这种怀疑。当然,还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夏王朝是绝对存在的。

  史书载:“禹传子启”,这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事件,不同的史书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尚书》中就曾记载,夏禹其实推行的还是上古之时的禅让制度,禅让给贤人伯益,结果三年丧毕后,诸侯群臣不服从伯益,反而奉夏禹的儿子启,结果启就代替伯益而成了夏王,成为了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夏启建国充满曲折,前有伯益,后是有扈氏。有扈氏因为不服从夏启,常年带兵与夏启开战。《尚书》对这段历史记载极为详细,是“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夏启的这种观点,显然已经把自己当成是天的代言人,即是天下之共主,这种认识相当了不得。

  

  在夏启之前的黄帝或者三皇五帝,是否是特指的某个人,这个很难界定。但当时类似的这些人,一定是存在的。他们就是整个地区的带头人,诸多族群都要听从其号令,这是最早的部落式管理模式。虽然黄帝、炎帝乃至后来的几个上古帝君,多少沾亲带故,但整体上来说这种沾亲带故不是那么简单,就是说能够成为部落带头人的,除了拥有高贵血统外,还必须拥有功绩,比如最为出名的治水。于是才有了所谓禅让之说。

  有扈氏反对夏启,显然有扈氏就是禅让制度的坚守者,当然也有可能有扈氏不过是伯益派系的重要力量,所以当夏禹禅让伯益而启夺取之的事件发生后,有扈氏要与夏启开战。禅让制代表的是坚守传统的老派力量,而夏启要寻找一种堂而皇之的理由,那便是找到天,找到这个充满神秘感而又似乎无所不能的天来为自己正名。

  事实上夏禹家族跟尧舜家族,本身都是来自黄帝体系,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尧舜禹时代黄帝家族分成了多支部族,其中最强的就是尧舜禹三支。而尧舜时代夏禹家族只是在权力中枢机构担任司空之职,主要负责的就是治水之事。那个时代水患尤其严重,让夏禹家族负责治水,就是要给夏禹家族机会,这种来自权力顶层的安排,一方面可能是夏禹家族正好掌握了独门秘笈,要知道那个时期很多神秘的技能都往往见诸史端,比如还有养龙的刘氏。一方面则本身就是尧舜有意识要禅让夏禹家族。

  

  《竹书纪年》曰:“帝癸,一名桀……商师征昆吾。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这是说的夏王朝的灭亡,殷商攻打夏王朝乃至灭亡,这样的规模化的灭国战争此后几千年频繁发生,而在夏王朝之前却极少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正可能是夏王朝的建立,改变了过去的某种制度体系,而又新建立了一套独立体系,这套体系或与天相关。

  青铜铭文中曾有:“ 天命禹敷土,掘山浚川”,这即是说夏王朝的后裔们,多认为天是一切的主宰,夏禹能够功成名就,正是来自于天。那么夏禹是天的代言,那就是拥有了天的基因,而夏启作为夏禹的儿子,则是拥有了纯正的血统,所以继承王位理所当然。这种认识可能形成的并非是一朝一夕,因此其间才会有有扈氏的反叛,才会有夏后羿的乱局。夏启之前是禅让制天下,夏启之后则是所谓家天下了。

  一国之君,皆为天之子,皆为天下之共主,可代代相传。自夏以后,历代王朝皆为如此。而当年那种用以遮掩亲族掌控国家的模式,则完全被替代掉了。那种散落的部落式的存在,则几乎消失掉了,代之以来的则是以城邑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过去只有家,而今则有国,三皇五帝的时代终结在了夏启时期。

夏朝第14位帝王:姒扃(jiōng)

  (前1783–1766)

  姒扃,姓姒,名扃(jiōng)。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四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他的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三任王姒不降。

  一、受兄长内禅王位

  帝降五十八年(己未,公元前1922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

  二、兄子夺回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