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商朝的事实

  

  据的《史记·国语》“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亡”,又姜氏告公子重耳,“商之享国三十一王”。《大戴礼·保傅篇》:“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少闲篇》:孔子告哀公“成汤卒崩,二十一世,乃有武丁即位;武丁卒崩,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都和《史记》世数相合。又《书经·无逸篇》述殷中宗高宗祖甲诸君享国的年数,似乎也还确实。

  

  商朝一代,可考见的事情,分述如下:

  其(一)是伊尹放太甲。《史记》上说: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见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这件事,本来没有异说,伪古文《太甲》才说“王徂桐宫居忧”,又说“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伪《传》就说“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又解《书序》的“太甲元年”,做“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伪《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做“汤崩逾月,太甲即位,莫殡而告”以就之;就把外丙中壬两君革去,又把《史记》的“太甲既立三年”,“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两个“三年”缩成一个三年了。这是不值得一辩的。但看上文商朝的世数,各书都与《史记》合,就知道决不能略去外丙、中壬两君。商朝的“君位继承”,大概是“兄终弟及”,而所谓“弟”者,以“同母”为限,所以《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说:“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主天者法商而王,故立嗣予子,笃母弟;主地法夏而王,故立嗣子孙,笃世子。”《公羊》何注隐七年。说:“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分别同母者,《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质家亲亲,明当厚异于群公子也。”《史记》:“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废适”的“适”字,包括“弟”与“子”而言;和“诸弟子”的“诸”字一样。以次当立的母弟,唤做“适弟”;同母的弟兄,以次都立尽了,似乎应当回转来,立长兄的儿子;譬如,仲壬死了立太甲,沃丁死后立祖丁;这个也要包括于“适子”二字之中。至于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自然是非常之举,与所谓“古之人皆然”的“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无涉。《论语·宪问》,《小戴记·檀弓》。因为他在三年以外。桐宫,《史记集解》“郑玄曰:地名也,有王离宫焉。”赵岐《孟子》注(《万章上》)也只说“放之于桐邑”。《史记正义》:“《晋大康地记》云: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也。”阎若璩又说——《尚书古文疏证》——《续汉书·郡国志》梁国虞县有桐亭,虞是如今河南的虞城县,离邻葛的亳,只有七十里。才便于伊尹,既然摄政,又可往来训诲。这两说:怕都是因亳而附会的,未必可据。

  

  其(二)是殷朝的屡次迁都。据《史记》所记是:

  仲丁迁于敖。《书序》作嚻,《正义》李颙曰:嚻,在陈留浚仪县(如今河南省城西北)。皇甫谧云:仲丁自亳迁嚻,在河北也。或曰:今河南敖仓(就是《括地志》的说法),二说未知孰是。《史记正义》:“《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

  河亶甲居相。《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筑都之所,故名殷城也。”

  

  祖乙迁于邢。《书序》作“祖乙圮于耿”,《正义》“郑玄云:祖乙又去相居耿,而国为水所毁;于是修德以御之,不复迁也。……”又《正义》前文说皇甫谧“又以耿在河东,皮氏县耿乡是也”。《史记索隐》“邢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县有耿乡”。《正义》“《括地志》云: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县。故耿国也”。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都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案这个亳,就是偃师,见上节。

  ……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这个河北,不能确定其在什么地方。《史记·项羽本纪》:“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集解》:“骃案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虚,故殷都也。瓒曰:洹水,在今安阳县北,去朝歌殷都一百五十里;然别此殷虚非朝歌也。”有人疑心这殷墟是武乙所迁,然亦无确据。

  

  其中考得出理由的,只有《书·盘庚序正义》引“郑玄云:祖乙居耿后,奢侈逾礼,土地迫近山川,尝圮焉;至阳甲立,盘庚为之臣,乃谋徙居汤旧都”。又《序注》云:“民居耿久,奢淫成俗,故不乐徙。”此外都无可考见。《书·盘庚》“盘庚迁于殷”。《正义》:“郑玄云:商家自徙此而号曰殷,郑以此前未有殷名也。”“于今五邦”,《释文》:“马云:五邦,谓商丘,亳,嚣,相,耿也,《正义》郑、王皆云:汤自商徒亳,数商,亳,嚣,相,耿为五。”

  

  其(三)是殷朝的兴衰。据《史记》说是:(太甲)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雍已)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大戊)殷复兴,诸侯归之。(河亶甲)殷复衰。(祖乙)殷复兴。(阳甲)帝阳甲之时,殷复衰;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盘庚)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小辛)殷复衰。(武丁)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殷道复兴。(帝甲)淫乱,殷复衰。(帝乙)殷益衰。

读史记:越国兴亡发展史

  

  黄帝与其子嫘祖生二子,长子为少昊,次子昌意。昌意的妻子昌仆,又名女枢。

  昌意的儿子颛顼是“五帝”之一。颛顼生鲧。

  鲧生禹。禹,史称大禹,因治水有功,后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定国号为夏。

  大禹死后,儿子姒启继位,这是禅让制向君主世袭制的转化和开始。启死后,长子姒太康继位。太康在位期间,不注国事,有穷氏首领羿趁机夺取夏王位,主阵八年。后迫于其它部落的压力不得不让出王位。

  太康死后,羿拥立太康的弟弟姒仲康继位。

  姒仲康死后,儿子姒相继位。姒相在位期间,寒浞担任有穷氏部位的相,寒浞杀掉了姒相,寒浞迁到定陶,统治夏朝32年。寒浞后来又杀死羿,夺取了有穷氏的大权。

  姒相死时,他的妃子后缗有孕在身,悄悄从墙洞逃出,回到母家有仍氏,后生下儿子姒少康。姒少康长大后在虞国任庖正。虞思把女儿二姚嫁给姒少康,并帮助少康复国,杀死寒浞,重新建立夏朝。

  少康死后,姒杼继位。少康在位期间,姒少康封庶子姒无余为诸侯,建都秦余望南。后被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号“于越”。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姒无余就是越国的始祖。

  姒无余死后,越国传十余代到越侯无壬。

  无壬死后,其子无瞫继位。

  无瞫死后,夫谭继位。

  夫谭死后,允常继位。

  允常死后,勾践继位。

  勾践元年,在檇李大败吴师,射杀吴王阖闾。

  勾践三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

  勾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勾践十九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勾践二十四年,破吴都,迫使吴王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勾践死后,鼫与继位。

  鼫与死后,不寿继位。

  不寿十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发动政变推翻了他,并且在政变残忍地将其杀害。

  朱勾死后,姒翳继位。

  姒翳二十年,齐国田氏代姜姓政权。

  姒翳三十七年,他的弟弟姒豫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姒翳的三个儿子。同年,太子诸咎因担心自己被害,率军队驱逐姒豫,并包围王宫,杀害姒翳,自立为越王。

  当年十月,诸咎被越国人杀死,错枝继任越王。但错枝继位后,措辞谋求逃离王位。当时越国内乱,卿大夫寺区平定内乱,因为越王错枝力求逃离此王位,所以翌年大夫寺区立无余为越王。

  后无余被大夫寺区的弟弟所杀。无颛继位。

  无颛死后,其弟弟无彊继位。

孙悟空为何怕水战,原来与治水的大禹有关?

  

  (蜗牛看西游第6502期)

  文/牵着蜗牛散步

  只要爱看原著的老读者就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还能上天入地,钻别人肚子……可他有一样不如八戒和沙僧,那就是水战!据说这与大禹有关。

  原著第二十二回,取经团队在流沙河收服沙僧时,孙悟空让猪八戒下河捉妖,八戒不干,让孙悟空去。

  孙悟空说:“贤弟呀,水里勾当,老孙不大十分熟。若是空走,还要捻诀,又念念避水咒,方才走得。”

  第四十九回,唐僧在陈家庄被观音宠物灵感大王抓走,孙悟空让猪八戒下水去救人,猪八戒依然推脱让猴子自己去。

  孙悟空不得不再次解释:“不瞒贤弟说,若是山里妖精,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什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若是那般捻诀,却轮不得铁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我久知你两个乃惯水之人,所以要你两个下去。”

  在这两个地方,孙悟空解释得非常清楚,他在水里行走,必须集中精力捻避水诀,凭空多了一个包袱,所以就轮不得铁棒,打不得妖怪。

  那么问题来了,八戒和沙僧下水作战,为何就不用念避水诀,为何就能一心两用呢?

  蜗牛在上期视频中给大家解释过,这其实与菩提祖师有一定关系。孙悟空学会了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就有了争强好胜的欲念,如果再会水战等其它本领,那八戒和沙僧就更无用武之地,那悟空就更难融入团队。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个团队才能走得更远。菩提早就知晓他未来的命运,可不希望悟空一个人累死却得不到团队承认。不得不说,菩提用心良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孙悟空怕水战,还与历史上的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大禹。

  首先,金箍棒的前主人是大禹。太上老君把金箍棒造好后,给了大禹治水。大禹用完后,扔到东海,最后才落到孙悟空水里。

  其次,孙悟空是石猴出生。大禹更与石头有关系。据说他的母亲老是怀不上孩子。有一天在河里走动,看到一个五彩石十分漂亮,于是就捡起来吃了,后来生了大禹。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怀孕的老婆去看他,他正化为熊在治水,见到老婆很高兴,没变回原身就去迎接老婆,老婆吓住了,瞬间化为石头。他大悲,喊道:那把孩子还给我!石头蹦开,生出一个孩子,这就是大禹的儿子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统治者。

  启的出生,与孙悟空来到世上的方式,完全一致。

  大禹一生治水,最怕的就是水。而孙悟空是大禹的接班人,所以一生也怕水战。西游创作时,采用了许多典故,这种说法,也未必没有道理。

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 上古时代的华夷之争

  曹操作《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指的是“酒”,之所以用“杜康”指代酒,因为“杜康”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酿造出酒的人。“杜康”又叫“少康”是大禹的后世子孙,夏代的君主。

  “少康”在夏代上演了一场“王子复仇记”,复兴了夏后氏的社稷。少康姓姒,其高祖父是禹,曾祖父是启,少康出生的时候夏后氏的社稷被夺、父亲已死,少康的母亲逃回娘家有仍氏而生下少康。

  

  少康出生之前夏社稷相当不稳定。虽然《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看起来平淡无奇:“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然后发生了历史有名的“太康失国”事件。为什么太康失国,《夏本纪》没讲。然后是“太康崩,弟中康立”。帝中康时,掌管日月运行的羲和淫乱而被讨伐。接下来就是“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关于少康时发生过什么事,《夏本纪》只字未提,一句话之间作为夏代君主的少康已经从生到死,接下来就是“帝少康崩,子帝予立。”似乎少康就是正常继位,正常去世,又正常传位。

  夏社初建的时候非常不稳定。夏之前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传承儒家解释为禅让,有德者居之,其实应该是以力服人,以武威服。禹治水有功,建立了自己的权威,有了受拥戴的基础。会稽之会因为防风氏迟到而触及自己的权威,禹杀了防风氏,加强了自己的权威。禹传位给儿子启,部落联盟的形式过渡到了第一个早期王朝。夏朝虽然建立,并且以父子的形式传承,但是早期部落联盟中武力征服而成为首领的制度还没有完全被代替。所以在夏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不断受到挑战。

  《竹书纪年》说太康继位后,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太康在洛水游猎的时候,有穷氏的羿趁机夺取了夏都。按《竹书纪年》来看,这是东夷对于帝位的一次夺取活动,完全是趁虚而入,并不是后来传说的太康“游畋失位”。如果说大禹有功绩,有权威,部落氏族不敢不服,那么启作为大禹之子可能是得到了一些大禹权威的护佑,所以能建立夏朝。但是到了太康,作为大禹的孙子,距离大禹的时代已经有点遥远,夏朝刚建立并不稳定,父死子继的方式还没有成为牢不可破的定例,那么原来那些非常有武力的氏族就要来夺取首领的位置。作为东夷集团的后羿夺位就是东夷集团对于华夏集团首领之位的一次冲击。

  

  太康之后,羿建立了有穷国,居于穷石,即现在洛阳以南。而太康的弟弟仲康则居于斟寻为帝。实际上夏社已经被羿夺取了。仲康之后传位于相,相迁于帝丘,即现在濮阳。但是羿的强暴荒淫引起不满,东夷的另一首领寒浞杀羿自立为帝。寒浞又让自己两个儿子浇和豷攻灭斟灌氏和斟寻氏,杀帝相。寒浞姓“妘”,这是上古最早的姓氏,属于祝融八姓之一,所以由此可见,寒浞所属的氏族部落也是原来部落联盟里比较有势力的一支。可以说在寒浞杀了羿和帝相后,他就成了夏的君主。

  但是寒浞没有抓到帝相的妻子后缗,并且这时后缗已怀孕了。怀孕的后缗逃回东方有仍氏之地,那是她的娘家。后缗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后成了有仍氏的牧正。当寒浞又来捉拿少康的时候,少康的贤能之名让寒浞知道了,又派人来抓少康,少康又逃到有虞氏。有虞氏嫁二女给少康,封于纶邑,即现在虞城。少康收夏众而设官职,夏的遗臣奔于有鬲氏的伯靡听说了消息也都来归附于少康。少康又重新组织起自己的势力准备夺回帝位。

  

  少康率夏众打败了寒浞,归于夏邑,诸侯闻之,立为天子,从此少康复国,夏后氏又恢复社稷重享祭祀上天的权力。

典籍里的中国丨《尚书》故事“活”起来了!大禹分定九州原来是这样的

  视频加载中…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让我们走进昨天的《典籍里的中国》,一起溯源历史,识读《尚书》。

  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但在《尚书·禹贡》一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壮阔的大禹分定九州历史: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大禹历经磨难,平定洪水,遍走华夏,初分九州。大禹就这样用自己的足迹,历时十三载,丈量神州大地,分定华夏九州。(来源:央视一套)

文化典故

  据《史记》记载,杜康乃夏朝的国君,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汉代《说文解字》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与之相关的诗词】

  《镜换杯》作者 唐 白居易

  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

  镜里老来无避处,樽前愁至有消时。

  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

  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

  【延 伸】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国家之一,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里已经有了酒的象形字,至周朝,我国的酿酒技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札记》《周礼》中都记载了酿酒的过程,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述了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情景,唐代时流传下来的《酒经》里说:“王绩追述焦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

  据1991年《虞城县志》记载:“虞城自古就是‘糟坊相连,闻香下马’的著名酒乡。”“虞城县酿造业历史悠久,远在4000年前,酿酒鼻祖杜康就在这里发明秫酒。”

  白酒作为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声名远播世界各地。但遗憾的是杜康酒的酿法随着历史的发展失传了。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商丘地区虞城县杨灿楼酒坊扩建为虞城县纶城杜康酒厂,并于1980年经国家工商局核准注册“纶城”牌商标,“纶城杜康”以窖香浓郁、绵甜柔和享誉四方,曾经屡获殊荣。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该酒厂已停产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