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说历史」

  攻占帝丘后,寒浞以为已经灭绝了夏王朝的子孙,从此可以坐拥江山了。于是,他变本加厉荒淫暴虐,搞得民怨沸腾,朝廷中的人也对他甚是不满。可是寒浞万万没想到,帝丘被攻破时,夏王相的妃子后缗(min,二声)已经怀有身孕。为了保留夏王室的这一线血脉,后缗不顾悲痛,舍弃尊产,从狗洞里爬出。后缗本是有仍氏部落首领的女儿,逃出来后,她就逃到了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娘家。

  

  第二年,后缗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少康。少康自小在外祖父家生活,聪明过人。其母不忘国耻,少康刚懂事时,就开始把夏王朝失国的惨痛历史讲给他听,并嘱咐他日后一定要光复夏朝,一雪前耻。于是,少康从小就立志要发奋图强,夺回天下。少康长大之后,外祖父让他在自己的手下当了一名牧正,负责管理畜牧。他立志自强,管理畜牧耕织之余,从不懈怠,修养身心,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为复兴夏王朝做准备,同时还要防备寒浞的追杀。没有不风的墙,夏王室还有个少康存活的消息传到了寒浞的耳朵里,寒浞大吃一惊,整日里如坐针毡,他料定少康不除,后患无穷。于是,立刻派自已的几子寒浇火速赶往有仍,去追杀少康。少康得到消息,日夜兼程逃到了有虞氏避难。有虞氏收留了少康。经过观察,他发现少康举止大气,有风度,就让他担任有虞氏管理膳食的庖正,学习理财的本领。少康非常聪明,把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有虞氏见少康如此精明强干,绝非等闲之辈,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把自已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还把纶邑封给他,并赏他五百名士兵。纶这个地方不大,方圆只有十里,但这里的土地都是良田,气候也很适宜发展生产,而且还有五百人供他管辖。

  

  少康不忘国耻父仇,就以纶为基础,刻苦习文练武的同时,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广交天下勇士贤臣,招募夏朝余众,并广施义德。他收纳那些因不能忍受寒浞的暴虐统治而逃出来的百姓,积极地储备力量,为光复夏王朝做准备,少康的努力和贤德争取到了人民的支持,很多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夏朝遗臣伯靡,在寒浞夺取王位后,逃亡到有鬲氏的属地(今山东德州市平原县西北),在那里召集流亡人士,积蓄实力,暗中联络斟灌氏和斟寻氏族人残存的复仇之师。伯靡听说少康以纶为基础在积蓄力量,就应少康之召,将有鬲的军队都带去投奔少康,协助他复国。

  有姻亲部族有虞氏的帮助,还有伯靡这样忠心耿耿地老臣辅佐,再加上少康自己的苦心经营,纶这个方圆只有十里的地方,一支精锐的复国之军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勤于练兵习武。少康经常亲自深入百姓中间,了解疾苦;对军队的将士都爱护有加,常和他们一起狩猎练兵,鼓舞士兵士气;同时,继续在军民中间宣扬先祖夏禹的功德。这期间,夏朝流亡在外的官吏和被寒浞驱逐的夏族人陆续前来投奔,少康也把他们编入军队,加以训练。经过他的努力,少康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复国准备,开始都署进攻寒浞的战争。

  少康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寒浞的主要力量各个击破。做先派将军女艾混入浇的属地打探虚实,得知寒浇军队内部矛盾正在加剧,正是攻打的大好时机。于是少康率有虞氏大军趁其不备,向寒浇的封国攻来,一举攻下,并杀了寒浇。

  接着,少康又派儿子杼攻打寒浞次子寒戏的封地戈邑,首战告捷,夏军士气高昂,戈邑的守军无力抵抗。杼收复了戈邑,并将寒斩首示众。

  少康的复国大军先后攻克了寒浞的两大封国,收复了中原大部地区,削弱了寒浞的力量。

  接着,少康率军从纶出发,沿黄河浩浩荡荡地奔向寒浞的都城。夏军一路势如破竹,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少康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

  少康历尽种种艰辛磨难,终于光复了夏朝。他从政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注重取信于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国力迅速恢复。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生产、文化都得到长足发展,他也因此得到了各部落的拥戴。夏朝再度兴盛,这就是历史上的“少康中兴”。

  康城,就是夏朝中兴之君少康王故居,也是少康中兴之后的都城

网开三面

  因为夏桀的荒淫无道,商部落的首领“汤”在仲虺、伊尹两位贤能的人才辅佐下逐渐定下了灭夏的战略目标。

  以有心算无心。“汤”决定采用先弱后强,逐步剪除夏朝羽翼的策略。最终达成打破夏桀的统治的目标。

  商部落首先把目光放到了距离商不远的夏朝下属的小方国-葛国身上。

  葛国的君主不祭祀祖先。商的部落首领“汤”于是就派人去质问葛国的君主葛伯说:“你为什么不祭祀自己的祖先呢?”

  葛国是这么回答的:“我没有用来祭祀的牛羊。”商部落于是给葛国送去了牛羊。

  但是葛伯没有用牛羊去祭祀祖先,反而是把商部落送来的牛羊全都宰了吃了。

  “汤”再次派人去质问葛伯你为什么还是没有祭祀自己的祖先?

  葛伯却说:“祭祀还缺少粮食。”

  “汤”于是就派人去帮助葛国去耕种粮食。

  但是葛伯又派人去抢商部落派去给葛国耕种粮食的人的酒和饭,还残杀了送饭的孩童。

  一时间内引起了商族的民愤,商汤以此作为契机,率领大军把葛国打败,灭掉了葛国。

  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汤质问已经是网开一面;

  葛伯说没有牛羊做祭品,商汤帮助葛伯送给了他牛羊,葛伯却不祭祀,而是宰杀后吃掉。商汤此时网开两面。

  葛伯又说自己没有粮食用来祭祀,商汤又帮助葛伯派人帮他种粮。这是网开三面。

  最后葛伯抢夺派来帮助自己种粮的商族人的口粮,残害孩童的时候,商已经忍无可忍。

  葛伯的倒行逆施和商汤的仁义宽厚,成就了商汤的仁德,一些诸侯由此对商汤越发信赖,纷纷归顺商。商灭夏的第一步也终于走上了正轨。

司理理虎扑《庆余年》票选NO.1“直男斩”李纯私下却是爱心天使

  近日热播剧《庆余年》中,几位性格迥异但颜值均非常出色的女主角,让很多网友在追剧同时也津津乐道。为此,虎扑上的直男们还发起了一项投票:《庆余年》里最漂亮的女性角色是谁?结果北齐密探司理理高居榜首,被媒体评论为传说中的“直男斩“。

  虽然剧中司理理是一位以花魁之名行刺探情报之实的密探,但其实她也是一个身负国家大义的女子。人物性格十分丰满,既有智慧果决的一面,也有因内心在意的事而软弱和犹疑之时。而真实生活中的李纯是什么样呢?近日,这位美貌的“密探”现身烟台践行公益,让很多人大呼:原来李纯是这么漂亮、亲切又有爱的人啊!

  12月20日,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官方微博宣布李纯成为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国区爱心公益大使,并于12月21日与MLB中国一同走进中国烟台SOS儿童村,开展“有爱真棒”主题公益活动。

  一进入活动现场,很多烟台SOS儿童村的孩子们便兴奋的喊道:那不是司理理姐姐吗?随后纷纷跑去请求签名合影。随后的活动中,MLB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祁冬为李纯颁发了MLB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中国区爱心公益大使奖杯,同时邀请她一起参与到现场的棒球活动中。在MLB签约美职棒的中国球员王洋、寇永康,以及MLB常州棒球发展中心的教练Anthony Bennett的指导下,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打棒球。

  平时就喜欢运动的李纯虽然是初次接触棒球,但运动天赋却是不容置疑。教练稍加指导,便在打击教学环节中击出一记漂亮的高飞球,引得现场教练和孩子们纷纷鼓掌。而喜欢李纯的孩子们,都想要接下这“开过光“的球棒,争取自己也能打出漂亮的一球。


这是水淼·WordPress文章发布王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04-18 23:53:34)

清华简:开启古史研究新境界

  作者:杜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华简与古史寻证”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首席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自2008年以来,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被陆续整理出版,已发行十辑。与过去发现的战国竹简相比,其显著特点是多为经史类文献。其中有的篇章至今还保留在《尚书》《逸周书》中,有的散佚两千年后横空出世,有的长期蛰居地下而不为人知。清华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为中国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献资料,开启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去伪存真考而后信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诫人们对传世文献要善于鉴别真伪,不可盲从。《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说》《力牧》《风后》等书,班固即以“依托”言之。这种托名古人立说的风气,在战国秦汉时期颇为盛行,其后仍有所见。最有名的是东晋梅赜献于朝廷的伪《古文尚书》,在唐代还被作为官方认可的经学读本,堂而皇之流传千年。历经宋元明清学者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揭穿其中晚书二十五篇作为伪书的真面目。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论者从地下出土的简帛佚籍得到启示,于是援此例彼,大胆为梅本古文《尚书》翻案,主张当作可信的史料来使用。所作相关研究论证疏阔,却不惜臧否前贤,一时相演成风。直至清华简中发现与梅本相异的真古文《尚书》,局面始得改观。

  清华简《尹诰》《说命》即是战国时期流传于世的古文《尚书》,与梅本所见全然不同。《尹诰》又称《咸有一德》,它本是《尚书》中的一篇,秦火之后一度失传,西汉中期重出孔壁,为逸《书》十六篇之一,至西晋永嘉之乱再度散佚。从《书序》《殷本纪》所列《咸有一德》次第看,本篇为伊尹诰汤之文,与清华简《尹诰》的内容若合符契,构成二者同为一篇文献的二重证据,说明今传孔传本《尚书》以《咸有一德》为伊尹诰太甲之书必为伪作。而清华简《说命》即先秦文献多次引用过的古本《说命》,与今本《说命》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着本质差异。由此人们看到先秦时期古文《尚书》的原貌,使前人关于伪《古文尚书》的意见得到确凿证明。这是出土文献在古书辨伪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鉴别古书真伪,评估史料价值,是古史研究的先决条件。清华简作为战国中期即已流传的出土文献,同样需要进行可信性研究。出土文献要真正成为研究上古文明的珍贵史料,由表及里、去伪存真、考而后信的探索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清华简《耆夜》《保训》形式上为历史叙事,实际并不具有史书性质。不少人把它们视为王室档案一类的西周文献,以前者为记录武王戡黎之文,后者为周文王遗言,应该是有问题的。细加考析可知,《耆夜》并非史官的即时记录,亦非由王室档案整理出的作品,而是战国时期楚地士人虚拟的一篇诗教之文。《保训》的情况与《耆夜》相类,也是战国前期假借文王名义的托古言事之作。运用它们探索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生长机理是有价值的,但要用于研究虞夏商周历史则未必适宜。

  集萃征史别有进境

  上古史研究可资利用的第一手材料是非常稀缺的。商周以前自不必说,即使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大量甲骨金文,也因内容单一难以适应重建古史的需要。至于《尚书》《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其中第一手史料也是凤毛麟角。非常幸运的是,清华简的发现充实了这方面的资料,有利于推动上古史研究的深入。如《厚父》《皇门》《祭公》《芮良夫毖》诸篇,其著作年代与所记史事年代基本同步,或源自西周王室档案,或为时人所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尽管它们在流传过程中,不免发生文字讹误,或有后世加工,但大体保持了初始成篇的面貌。据以集萃征史,别有进境。

  清华简《祭公》《皇门》见存于今本《逸周书》中,但《逸周书》错讹甚多,已非原貌。如简本记载祭公身染沉疴,穆王前往探视,躬身问政。当朝三公毕[~符号~]、井利、毛班亦被召见,聆受诫勉。“毕[~符号~]、井利、毛班”本为三公人名,传世本却误作“毕桓于黎民般”,致使后世训释离题万里,真义难明。循此考察可知,三公非指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乃朝中执政大臣的通称,且不以三人为限,主要由卿士寮、太史寮有关部门的主官组成,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通常有一人为首席执政大臣,总揽百揆。在王权羽翼下的三公合议制行使中央政府职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执政色彩和优化行政决策的进步作用。又如,清华简《皇门》是一篇以西周原始档案为蓝本,在春秋时期略有加工润色的历史文献。简文所见西周门朝制度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三朝五门,而是三朝三门。

  清华简中的《厚父》《芮良夫毖》是两篇不曾传世的西周文献。《厚父》所记周武王与厚父君臣间的对话,不仅代表了周人对国家起源的认知,也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萌动。过去不少学者认为民本思想是战国时期才有的政治理念,然《厚父》提出“民心惟本”,表明这种思想以及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即已产生,适与《尚书》周初诸诰明德重民思想相印合。《芮良夫毖》是一篇讥刺时政的政治诗,反映了西周晚期的政治危机和厉王革典的实质,表明周厉王的所作所为已严重突破了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而不是一位需要恢复名誉的有作为的改革家。

  稽古钩沉拨云见日

  由于上古史研究第一手材料的匮乏,致使晚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二手材料也常常被广泛利用。此类文献的制作年代与其纪事年代存在巨大的时间差,基本上是后人写作的东西。其形成过程相当复杂,至少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依照旧文整理成篇,二是根据传说敷衍成章,三是编织情节杜撰成文。多数情况是真赝杂糅,神话与传说并存,传说与史实交织,极难分辨与取舍。因此,需要通过利用多学科研究手段,严密审查材料,发掘史实素地,稽古钩沉,求真致用,以期拨云见日,文明重光。

  清华简中也有此类晚出文献,深入研究可以突破旧的知识盲区,形成新的历史认知。如清华简《尹至》《尹诰》等篇是有关商汤名相伊尹的记述,它们未必都是商代文字,但对考索伊尹有关史迹不失为重要资料。研究发现,伊尹并非姒姓的有莘氏人,亦非庖人出身的媵奴,而是因遭洪灾投靠有莘氏的子姓伊氏之长。他促成了殷氏、莘氏、伊氏战略同盟的建立,为灭夏兴殷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清华简《程寤》叙述太姒做梦、文王占梦、太子发受诫等内容,当是数百年后战国时期的作品。篇中涉及所谓文王受命,既非受殷王嗣立之命,亦非受封西伯之命,而是受皇天上帝之命以取代殷人对天下的统治。文王受命、称王、改元三位一体,奏响了东进伐商的序曲。

  清华简《金縢》系近年出土的重要经学文献之一。与今本《尚书·金縢》相较,不仅内容大致相合,而且有些异文对解决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金縢》大体作于春秋中世,然非伪书,所载武王在位三年、周公居东即东征的史实真实可信。清华简《楚居》是战国中期楚人自己撰作的一篇重要文献。篇中记述楚先、楚君的居邑及其迁徙,远较传世文献为详。就其所述战国时期楚人居邑状况来说,《楚居》不失为当时人的作品,但涉及楚人的族源地问题,它实际上也成了传说资料。结合多重文献详加考察,可以发现楚人源起中原,待周初熊绎之时,南迁丹水之阳,立国江汉,终成真正代表芈姓楚族的南方大国。

  清华简是一次惊人发现,资料尚在陆续整理公布之中。它是一座富矿,值得学者付出艰辛,深入开掘,以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2日11版)


这是水淼·WordPress文章发布王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3-04-18 23:53:29)

聊聊复姓欧阳

  

  复姓,中国百家姓中不多,而生活中复姓的人就相对而言比较少了。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哪里的复姓最多呢?答案是在各式电视剧里,开个玩笑。虽然复姓在当今社会对传统姓氏和由于流行文化等过度消费了,但依旧拦不住复姓取名好听,四字XX,这一幕在当今现实中从宝宝出生的那一个月内取名就开始了。

  欧阳复姓来源: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古人称山体的南面为阳)(地理知识科普:中国在北半球,中午太阳在正上方偏南)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阳”。

  在泱泱华夏,偌大的中国姓氏中,复姓都有数百个,但要像水浒传中忠义堂排个名次的话,想来其中的杠把子,非欧阳二字莫属,欧阳、司马,诸葛还算比较多的复姓,而欧阳姓氏是当今中国汉族人口最多的复姓,据百科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中)》,当代欧阳姓的人口约8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7%,排在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欧、阳、欧阳均封欧阳修为共同的祖先。地理分布为湖南-江西-广东-湖北-四川等地!

这个人竟成了百鸟之王,他还是太白金星的爸爸,他父母更有名

  上回说到黄帝铸鼎成功之日,乘龙升天,成为五方天帝之一。

  但黄帝升天后,谁来统领部落呢?

  在传说中,是黄帝的嫡长子少昊。

  ——如果按传说,父子相继家天下还不是夏禹开始的,得从黄帝算起。之所以咱们的历史书没这么算,估计也是出于严谨,毕竟西方史学界连咱们的夏朝都不承认,更别说黄帝时期了。

  

  少昊是“五帝”之一,又写作少皞,姓姬名玄嚣(一说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

  少昊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嫘祖,黄帝正妃,养蚕丝织之祖。

  嫘祖像

  据说嫘祖在桑树下休息时,梦见金星坠下,生下少昊。因为受桑树庇佑,所以少昊又叫穷桑氏或空桑氏。

  少昊生来不凡,诞生时天空飞来有五只凤凰,分别是红、黄、青、白、玄五色,正对应五方,因此他又被称为凤鸟氏。

  少昊跟鸟有缘,黄帝也成全他。在他少年时,黄帝就送他到东夷部落联盟里最大部落凤鸿氏部落里历练,并为他指定了凤鸿氏之女为妻。

  少昊表现得也很优异,人们认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所以尊称他为少昊或小昊。

  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家世背景,少昊顺利地成为了凤鸿部落的首领,后来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

  少昊最初是以玄鸟(即燕子)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在他即大联盟首领位时,凤鸟再一次出现,于是少昊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这被认为是中华文化中凤文化的起源。

  后来他建国迁都曲阜后,干脆把所属部落都以鸟为名,例如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等,一共24个氏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传说少昊还建立了一套以鸟为官的制度:

  凤凰总管百鸟;

  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

  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

  另外,还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

  

  所以,少昊建立的国家被称为百鸟之国。一些画师也把少昊画成了鸟人。

  

  少昊和很多统治者一样,到了晚年精力不济,管理松弛。《国语》里面记载:

  少皞氏衰落时,九黎族趁机扰乱德政。人人都举行祭祀,家家都能做巫师,这样反而没了规矩,凡人没有敬畏之心,神仙也不管人间祸福,灾害频频到来。

  少昊只好请来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

  ——这算是正常的培养接班人。因为少昊是有子嗣的。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少昊后来把帝位传给了儿子蟜(jiǎo)极,这就是彻底的家天下了。

  少昊的儿子们也不全是好人,其中最有名的反而是个凶兽,上古“四凶”之一的穷奇。

  穷奇很有意思,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捉来野兽馈赠。——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叛逆少年和家长对着干的意思。

  

  据传少昊约公元前2525年去世,也有一说是少昊上天成为了掌管西方的白帝,他儿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太白金星。

  

  现在山东省曲阜还有少昊的陵墓,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古陵之一。

  

  按照最通行的说法,颛顼继承了帝位,他又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咱们下回分解。

  

西夏王朝为何有一半的时间由女人掌权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描绘了一个娇柔婉约的西夏公主,或许很多人都不记得,西夏在一千年前也是个赫赫有名的帝国。西夏由党项人建立,开国皇帝叫李元昊。

  建国之初,西夏实力比较弱,臣服于北宋,李元昊称帝后,很快和宋仁宗开撕,连打胜仗,歼灭北宋精锐数万人,随后又在河曲打败了御驾亲征的辽兴宗。

  

  西夏连胜辽宋,不可一世,李元昊也开始飘了,嘴上喊着要推行汉化革命,却放不下游牧民族的落后传统。趁儿子不注意,把儿媳妇抢来暖被窝,儿子头上长出青青草原,心里别提有多恨啦,于是在一个越黑逢高杀人夜,将老爹的鼻子给剃了,结果李元昊最终血尽而亡。从此,西夏国不可一世的时代被彻底改变。皇帝的突然暴毙,使得朝堂动乱,储君之争一触即发。

  李元昊一共有六个儿子,可惜命都不太好。大儿子因长得不像父亲被赐死;二儿子跟着老妈玩宫斗失败,被沉了河;三儿子曾被立为太子,结果练气功把自己给作死了;四儿子就是弑君杀父的那位,夺位失败后被杀;老五夭折;只有小儿子李谅祚靠着牛逼的老妈一路宫斗,成了唯一的储君。登基时才一岁,国家大权自然落入母亲没藏氏手中,从此开启了西夏王朝女人专政的时代。

  

  西夏的第一个皇后没藏太后凭借儿子李谅祚登上权利的顶峰。但是这位没有政治野心的太后却离奇的被自己的情人杀了,从而历史的画卷上画上了自己的句号。西夏的女性专权的局面并没有结束,这个王朝也不知为什么,皇帝都死得特别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都是年华正茂的美少妇,私生活淫乱且不说,政治手腕还特强,个个都是狠角色比男人还爱打仗。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女性社会地位远远高于中原王朝,后妃虽然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却也最容易成为离权利最近的人。没藏皇后为西夏的女人开启离后宫通往前朝的大门,在她之后,小没藏氏。大小梁氏、罗太后等等纷纷登上力政治舞台,统治西夏近百年之久。

  

你知道商朝是怎么建立的吗

  你知道商是怎么建立的吗

  夏朝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不理朝政。却搜刮百姓的钱财,实施厚税重役,建倾宫,修瑶台。搜罗美女,饮酒作乐。桀的臣子关龙逄(pang)实在看不下去,他多次向夏桀进谏,要他关心百姓和国家说:“作为人君,你要谦恭待人,对人臣要互相敬信,要爱护人才。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安定,社稷宗庙才会稳固。像你这样,赶走自己的宗族,辱没自己的旧臣,轻其贤良,丢弃礼义,用财无度,杀人无数,老百姓都想让你早点灭亡。人心已去,老天也不会保佑你,这样很快就会亡国的。”

  夏桀听了之后,大怒,说:”你说的是什么话。我就好比天上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来,永远不会死去。”

  关龙逄听后,还是冒死进谏。夏桀气他与自己作对,还总在自己与爱妃妹嬉调情时,前来打扰,于是把关龙逄处死。关龙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直言进谏而被处死的名相。

  后来,夏桀与各国诸侯在有仍氏国(今山东济宁)开会,诸侯国中的有缗min氏因为对夏桀不满,所以故意不去。夏桀一怒之下,领军攻打,有缗氏被迫交出美女求和,夏桀这才罢手。

  这下不仅百姓愤怒,诸侯们也对此厌恶。商的首领汤召开他的臣子伊尹和仲虺商议。伊尹认为,现在商国国都在毫(今河南商丘),离夏朝王都斟zhen鄩xun(今河南洛阳)还有点距离,建议把国都迁到北毫(今山东省曹县),比较方便攻打夏都。商汤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迁都,并且在毫建立了一支新兴军队。

  商汤认为以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攻打夏朝,于是打算先兼并夏朝的属国。所以他叫来伊尹讨论。伊尹听了,建议商汤先对付夏属小属国葛。

  商汤听从建议后,派人调查葛国的国君葛伯,抓到葛伯不祭祀祖先的把柄,前去质问。葛伯应付说,因为葛国没有牛羊、粮食,所以没办法祭祀,商汤就派人送了牛羊、粮食给葛伯。当这些牛羊、粮食详到葛国时,葛伯居然将牛羊全都煮了吃了,还派人杀死了商国的使者,商汤就向葛国开战,葛伯不敌,葛国于是被灭。之后,商汤相继用类似的手段,灭了臣服夏朝的韦国、顾国与昆吾国等国。

  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部署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作出决定。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在伊尹的建议下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于是派使臣将商汤召至夏王都,并且下令将商汤囚禁在夏台(夏朝设立的监狱)。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商汤。夏桀就下令将商汤释放回商。同时这件事在诸侯国之间激起极大的恐慌。

  商汤派了伊尹到夏王都斟鄩当卧底,应该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卧底了,伊尹就用商国贡使的身份来到夏王都。伊尹机智过人,得到妹嬉信任,妹嬉告诉伊尹很多夏桀的事。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夏桀做的一个怪梦。梦到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想到之前自己自比太阳,内心惶惶不安。伊尹得知后,回去就告诉商汤,分析了一下夏桀的所作所为,并且认人夏桀做的事,已经天怒人怨,这是夏朝将亡的征兆。商汤听了,于是加紧练兵,准备攻打夏朝。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各诸侯谁也不听他的指挥,商汤见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说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战前誓师后,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zong(山东定陶东一带)。夏桀战败,被流放于南巢不久后病死。商汤在诸侯国之中,确立其为天下共主。商王朝建立后势力发展极快,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甲骨文、青铜器冶炼技术发展的相当成熟。

  回顾一下夏桀,不得不说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在夏桀的残暴统治作为背景,商汤的雄才伟略才使得商灭夏,才能成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武力革命。但是我觉得夏启才算第一个。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但刚愎自用,稀里糊涂就把江山丢了

  当了55年皇帝的西夏仁宗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此时朝政腐败,西夏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这时候北方的蒙古族在逐步地崛起,由于蒙古各部落经常被女真人压迫,所以蒙古族人一直希望消灭金国,而当时西夏王朝采取的是依附金国的政策,遭到了蒙古各部落的痛恨,铁木真蒙古部于1205年第一个站出来打击西夏。

  李纯佑

  1206年,李纯佑被他的堂兄李安全杀害,李安全篡位成功,成为西夏第七位皇帝。同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李安全审时度势,他改变了李纯佑的依附金国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随后他发动了与金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结果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个国家的势力都受到了损伤,只有蒙古乐在其中。

  李安全

  李安全统治时期,西夏百姓贫困,军队衰弱,政治腐败,李安全自己也经常沉湎于酒色之中,经常不理朝政,而且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1207年和1209年,号称成吉思汗的铁木真又带领蒙古大军两次进攻了西夏。西夏难以抵挡,民众怨声载道。

  越是衰落越容易出现宫廷政变,1211年李安全的堂兄弟李遵顼篡位,废除了李安全的皇帝号,同年李安全抑郁而死。

  剧中的“李遵顼”

  李遵顼这个人可不简单,不是说他在治国上,而是说他学习好。李遵顼年少时虽然是皇室成员,学不学习都能荣华富贵,但他依然勤奋上进,一直很好学,博通群书,写字还很漂亮。出于玩玩的考虑,也看看自己小时候读那么多书能达到什么水平,李遵顼于西夏桓宗天佑十年(1203)参加了一次西夏的科举考试,没想到居然得了第一名,后来竟然是以状元的身份登上的皇帝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皇帝。

  考取状元的李遵顼

  虽然是状元的出身,可惜死读书的面更大,他在位的时候经常出昏招,治国能力也很差,国家政治的腐败愈演愈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上也总是决策失误,他继续了联蒙古抗金的策略,当时金宣宗也不好惹,决定痛击西夏。连年的战事,让西夏的经济严重被破坏,而且西夏党项人在长期的汉化进程中,也逐步丧失了作战的能力,他们在和金的作战中败多赢少,可李遵顼还总是知难而进的性格,越输越要打,西夏国势严重下降。曾经大臣劝说李遵顼应该休战,联合金国抗击蒙古,可是李遵顼不听,还给大臣一顿臭骂。

  刚愎自用的李遵顼逐渐把西夏带入灭亡

  虽然说亲蒙古抗金,金是真抗击了,但蒙古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亲,1216年,成吉思汗准备第一次西征,灭西辽和花剌子模,想让李遵顼出兵和蒙古大军一起去,但这时候李遵顼却说了不,这让成吉思汗非常生气,所以在1217年十二月,蒙古人第四次入侵西夏。蒙古军很快便渡过黄河进入西夏境内,并直抵西夏都城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李遵顼见状仓皇出奔到西京(今宁夏灵武西南,一说今甘肃武威),留太子李德旺守中兴府。李遵顼见蒙古大军气势逼人,不久他就派人去和蒙古人请罪,由此蒙古军才撤回。李遵顼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蒙古和金国都不满,结果遭受了两国的双重打击。

  西夏的古遗迹

郜丽梅:夏后氏与山东地区的国族

  夏代即是由众多国族组成的早期国家,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文献记载的山东地区这个时期就曾居住着许多国族,其中,东夷集团是活动在这一区域的重要部族。自夏王朝建立前夕,东夷国族首领在权力结构中就有重要的地位。如皋陶作士,禹曾欲传位于皋陶,因其早亡,而又欲传位于伯益。“我们从关于皋陶、伯益的传说中,至少可以捕捉到两点历史信息:一是夏王朝建立前后,东夷族和地处中原的夏族有着紧密的修好往来,夷夏关系曾经有过平等和睦的时代;一是东夷显贵参与了‘中央王国’的治理,甚至有条件、有能力‘代天子之位’或‘争天子之位’。”皋陶和伯益都是东夷部落的首领,在此可以看出东方异姓国族在夏初政治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的地位。夏王朝“开国”之后,夏代的东方更成为其经略的重点。山东地区的国族如薛、有仍氏、有鬲氏、斟灌、斟寻等都曾是维护夏王朝的主要依靠力量;但是,世移势易,夏末山东地区异姓国族的反叛也加快了夏王朝的灭国。

  一、政治拉拢

  夏初的益、启之争是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也是夏代第一次的夷夏之争,其结果是伯益在帝启二年败逃,帝启六年,去世。然启在益死后仍“祠之”,“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或又封其子若木于箕山,为费氏。益启之争,夏启虽然获得胜利,然而,刚刚从“邦国”转变到“王国”的夏王朝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控制力去统治所有的异姓国族。启先杀益,而复祠之,又分封其子,实为当时政治形势使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夏启在“建国”之初,为了维护其王权统治,对当时异姓国族尤其是其中不服和观望者采取政治拉拢和怀柔的手段。

  薛国是夏代山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国族。孔颖达《正义》曰:“薛,任姓,黄帝之苗裔。”《左传》载薛的先祖奚仲在夏时为车正,然《淮南子·齐俗训》云:“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稷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三下:“薛氏出自任姓。黄帝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薛侯,其地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复居薛,为汤左相。”奚仲在夏禹时被封为侯,则不可能还曾在尧之世为“工”,《淮南子》把奚仲与舜、稷、禹放于同时期,抑或拉长了“时间深度”,似为古书习惯。然夏后氏任命奚仲为夏代车正,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当时夏后氏国家的实力和政治形势与格局使然,但不能排除夏后氏借此对其他异姓国族拉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

  九夷是东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夏后氏的关系一直若即若离。《竹书纪年》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颇多。(后相)七年,于夷来宾。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等等,《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下有“由是服从”四字,表明夏后氏在政治上给九夷部分族长“加爵命”,亦即政治笼络方式,强化对他们的控制。

  后来的夏桀时期的有仍之会虽然更大意义上是夏桀炫耀武力和好大喜功的原因促成,但毫无疑问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怀柔的手段和策略。

  二、征伐

  夏后氏对于山东地区的经营,除了拉拢以外,对于不愿臣服、归顺者或不忠于职守者往往予以征伐。帝仲康时胤征羲、和,即是因为羲、和二族不能忠于“王事”,“废天时,乱甲乙”,以至于“不知日食”。夏末,夏桀在有仍会盟诸侯,有缗反叛,于是桀起兵伐之。

  《竹书纪年》也有征伐东夷的记录:

  《纪年》又有:(帝相)元年,征淮夷。

  《今本竹书纪年》: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

  《竹书纪年》曰: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后汉书·东夷传》注

  《纪年》: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竹书纪年》曰:(相)二年,征黄夷。《通鉴外纪》卷二

  《古本竹书纪年》: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皂宾于河,命九夷(夷,王国维补)东狩于海,获大鸟。

  《古本竹书纪年》: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夏后氏对山东国族的武力征服,所谓“诛不从命”。

  通过政治上的拉拢和武力的征伐,夏后氏能够有效地控制东方。虽然“夏代的夷夏关系经历了修好、交恶、再修好、再交恶的反复过程”,但通观有夏一代,东夷臣服于夏后氏是主要的,亦即夏后氏的实力已经从中原扩张到了东方极远之地。至于夏末,“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其时,亦即商灭夏前夕,夏后氏在东夷仍然有实际的影响和控制力,这与夏后氏一直坚持不懈地对东方的经略密切相关。

  三、复国与灭国

  夏后氏分封同姓国族之后,由于夏王朝内部权力的争夺以及与异姓国族的冲突,同时也由于领土扩张尤其是对东方经略的需要,许多同姓国族外迁,遂与异姓国族在地域上共处和融合,在山东出现了交错杂居的地域模式。有夏一代,夏后氏的复国与夏王朝的灭国都与东夷国族有密切的关系。

  后羿和寒浞都是东夷的首领,他们先后篡夏大约近四十年的时间,是东夷国族与夏后氏最直接的一次冲突,也是最严重的一次夷夏之争,几乎终结了夏王朝的历史。作为夏后氏异姓国族的有鬲氏,是夏后氏主要支柱国族之一,夏后氏灭寒浞及其二子过、戈,主要依靠有鬲氏之力量。《左传·襄公四年》:“靡奔有鬲氏。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寒浞灭羿,取代了羿的统治地位,夏遗臣靡逃奔有鬲氏,依靠有鬲氏、有虞氏联合夏后氏同姓斟灌、斟寻二国的遗民来灭掉了寒浞,少康才得以复国,史称“少康中兴”。少康“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夏代的历史得以延续。

  所以,山东地区的国族,是夏王朝在东土的依靠力量,为维护夏王朝东部地区的稳定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同时也是颠覆夏王朝的重要力量。

  夏桀是夏王朝的末世之君,好大喜功,骄奢淫逸,用尽百姓之财来筑造倾宫,修饰瑶台。《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致使众叛亲离,诸夷内侵,遂至亡国。

  首先起来叛夏的是九夷之一的畎夷。《竹书纪年》记:“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说此本于《后汉书·西羌传》。《后汉书·西羌传》有“后桀之乱,畎夷入居豳、岐之间”。严师古注《汉书·匈奴列传》:“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绲,昆绲畎声相近,亦曰犬戎也。”是以畎夷又在西方。然徐旭生认为“这是范晔当日把东方的畎夷与西方的犬戎闹不清楚,所以既把畎夷载于《东夷传》,‘夷有九种’下,却把后相‘征畎夷’(只见《西羌传》),后泄对诸夷‘始加爵命’及‘畎夷入居邠岐’事记于《西羌传》中。《路史》记此事,注中虽也引用‘畎(无夷字)遂入居邠、岐之间’,可是正文却正作‘犬戎侵岐,居之’,不误。今本《竹书纪年》不晓得范晔的错误,遂致沿用”。是畎夷应居于东方。畎夷叛乱是夏后氏周围异姓国族反叛的先兆,也是夏后氏德衰的结果。

  有缗为夏后氏的异姓国族。《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夏桀在有仍会盟诸侯,有缗反叛,于是桀起兵伐之,“帝桀,十一年,会诸侯于仍,有缗氏逃归,遂灭有缗。”夏桀克有缗是夏代后期一次重要的对异姓国族的征伐,也致使夏后氏各异姓国族离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夏王朝灭亡。夏桀虽灭掉有缗氏,同时也消弱了自己的力量,也是其最后灭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左传》有“桀克有缗,以丧其国”之言。

  夏桀之时,曾为夏代同盟之国的薛国仲虺则为商汤左相,助商灭夏。则薛又作为商汤之联盟国族,成为推翻夏王朝的一支力量。

  可见,夏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期间,山东地区的国族与夏王朝始终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王朝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四、余论

  有夏一代,山东地区迁出、迁入的国族非常活跃。在夏代山东地区存在的国族中,有穷氏、过、鬷夷、三鬷(鬷夷之后)、费、斟寻、斟戈氏、莘氏都曾有过迁徙。有穷氏初居曲阜,后迁至河南滑县一带,经过数次迁徙,最后居于河南巩县斟寻附近。过或初居河南太康县一带,后迁至山东掖县。三鬷或由山东定陶迁至河南唐河县。而夏代的同姓国族费、斟寻氏、斟戈氏、辛氏东曾东迁山东。

  费、斟寻氏、斟戈氏、莘氏等夏后氏同姓国族东迁,留居东夷之地,与之杂处,中原夏文化也应随之被带至东夷,与东夷文化融合,具备了新的文化特征。这是否属于夏文化范畴,却为多数研究者所忽视或避而不谈。然而弄清楚这些问题,对夏文化的探索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同时,东夷地区国族的西渐,例如有穷氏、寒浞的西侵,把传统的东夷文化带入到夏代统治的政治中心,东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传统的中原文化中去,又该如何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傅斯年先生的《夷夏东西说》认为,夏后一代的大事“统是和夷人的斗争”,夷夏东西对峙而交胜,“夷曾一度灭夏后氏,夏亦数度克夷,但夏终未尽定夷地”,并说“夷羿必是敌国之君”,而非夏之属臣、叛臣。李学勤先生也说“夏朝的统治在相当程度是建立在对夷人的统治基础之上,夏朝不是一个夷夏东西的问题,而是夷本身就在夏朝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夏后氏同姓国族东迁,同时也是夏文化的东渐。“就夏代而言,完全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在东方的山东地区有一支夏代的文化,这支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夏朝的范围之内。”夏后氏同姓国族迁徙到东方,与东方的异姓国族杂居,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夷夏“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显示,在豫东、鲁西有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融合的遗存的大片区域,这虽不足以证明两种文化在整个夏代的东方发生融合或融合到什么程度,但起码可以说明“豫西地区的夏与山东地区的夷人一定存在着关系”,就此而言夏文化已经超出中原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