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疑似恋情曝光怎么回事?李纯个人资料现任男友是谁身份背景揭秘

  近日,李纯被拍到与一众友人聚餐,一行人在饭店门口寒暄告别后,她与一位身穿斑马纹衬衫的男子一起乘车离开同回公寓,疑似恋情曝光。穿斑马纹衬衫的男子看起来年纪稍大,但是打扮得很精神。

  据了解,2018年就曾有媒体拍到李纯与一神秘男子一同现身。李纯曾参演电影《金陵十三钗》、以电视剧《花千骨》中的“霓漫天”一角为观众熟知,还曾出演《如懿传》中“魏嬿婉”一角。

  李纯个人资料

  李纯,1988年2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9级本科班 。 2011年,因出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而踏入演艺圈。2013年,主演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电影《不肯去观音》 。2014年,出演张艺谋执导的文艺片《归来》 。2015年,主演古装玄幻仙侠剧《花千骨》 ,并凭借该剧获得2015国剧盛典最佳女配角提名。2016年4月,主演热血武侠网剧《画江湖之不良人》 ;8月,主演清宫剧《如懿传》 。2017年,主演古装玄幻爱情仙侠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2019年,主演的电视剧《庆余年》播出 。2020年1月,主演的年代巨制《新世界》播出 。

王者荣耀你可以更深入研究的老牌发育路英雄

  大家玩王者最开始接触的发育路英雄是谁呢?今天带来老牌英雄后羿的经验分享。后羿拥有极强的持续输出和回复能力,上手简单又具备一定强度,一直以来是发育路玩家们的必备英雄之一,同时后羿也是我们最开始接触的射手之一,想必大家对他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很多人对后羿的第一印象都是简单高效输出很高,但是后羿这个英雄也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技巧的,了解之后可以让我们对后羿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也可以让后羿成为我们峡谷的致胜神器,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玩好后羿吧。

  

  出装思路方面大家都知道王者荣耀是经济的天下,有了经济才能有强力的输出,这版本电刀的改动也和后羿极为匹配,建议除了鞋子第一件末世,第二件电刀,第三件无尽战刃,来补充伤害和暴击率,第四件吸血,增加续航能力,最后一件出破晓,射手神器名不虚传,这样加上鞋子的六件套就齐啦!

  

  鞋子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适配后羿的鞋子有很多,包括攻速鞋,抵抗鞋,护甲鞋,当对方控制很少且自己的辅助可以顶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攻速鞋。当对方控制很多是可以考虑抵抗鞋。而当对方平a输出伤害很高且控制不足是可以考虑出抵抗鞋,比如对面有孙悟空典韦等靠平a输出的英雄时。

  

大禹当年定下的九州,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大禹定九州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历史记载,

  

  这九州的具体名单如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咱们下面通过《夏书》第一篇《禹贡》中的相关资料来了解一下大禹定九州之际的中国版图。

  冀州乃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州,虽然《禹贡》的作者没有像描述另外八州时那样给出冀州的边界,但从冀州风物的描写和兖州、豫州、雍州的相关边界来看,冀州应该位于黄河以东和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山西,京津冀,河南北部和辽宁西部等地。

  

  和冀州隔河相望的有三个州,西方的雍州,中部的豫州,东方的兖州,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即为兖州,相当于现在的山东西半部和河南、河北的一小部分。

  

  兖州东边就是大名鼎鼎的青州。青州位于大海和泰山之间,和以胶东半岛为主的山东东半部大体相当。

  

  泰山大海一线以北为青州,以南则为徐州,徐州的南界乃是淮河,也就是说,大禹时代的徐州包括现在的山东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淮北地区。

  

  过了淮河就进入了扬州,扬州主要由淮南和江南两部分组成,向东直到大海及海上诸岛,西面以彭蠡泽(即江西省鄱阳湖)和荆州为界。

  

  彭蠡泽以西就是荆州,荆州南到回雁峰所在的衡山,西至三峡,北隔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和豫州相望。

  

  豫州位于天下之中,既不濒临浩瀚大海,也不和游牧民族所在地区相连,相当于今河南大部和湖北北部。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后即定都于此州。

  

  豫州以西乃是雍州。雍州东临黄河,北抵大漠,西至黑水(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南达秦岭,包括现在的陕西中北部、宁夏、甘肃中东部等地。

  

  秦岭以南直到长江一带为梁州,是最为偏远的一个州,相当于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的大部分地区。

  

  简而言之,大禹定九州时,九州的版图可谓北达燕山长城(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长城),南到南岭内外,东临浩瀚东海(那时候渤海、黄海和东海统称东海),西接无边大漠,虽然和现在的中国无法相比,也绝对是东方的一个煌煌大国了!

  

夏启即天子建立夏朝,是权力和平交接,还是充满血腥的斗争?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禹受舜帝禅让,继帝位之后,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皋陶何许人也?禹为何在即位之初就委以重任,俨然是下一代的禅让对象呢?

  

  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个时代,是仅次于天子的佐政重臣,几乎与唐尧、虞舜、大禹三个上古帝王齐名,被后世誉为”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

  

  皋陶辅佐三代天子,规范礼仪,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掌管刑法,以正直闻名天下,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皋陶在禹继位之时,已经年纪老迈,不久就去世了。皋陶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益继任皋陶为东夷首领,传说益是皋陶的儿子。于是,禹就举荐益,接任皋陶作为接班人。

  十几年之后,帝禹去世。按照禅让制的规矩,益应该继任天子。可是,天下诸侯以“吾君帝禹之子”的名义,拥戴启即天子之位,为夏后帝启。益自知威望不足难以胜任,也顺水推舟表示拥护。

  《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竹书纪年》记载了一个启、益激烈争夺帝位的版本,”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是”益继位后,启在一些部族拥护下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获胜并夺得君位。之后,益又率领着东夷部族联盟讨伐启。经过数年征战,启最终胜利确立了天子地位”。

  

  平心而论,《竹书纪年》的记载更为可信。

  不论过程怎样,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启成为新的天子,华夏历史上出现了新的朝代——夏朝。从此以后,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第四位君主

  ​姒中康

  姒中康(生卒年不详)一作仲康或仲卢,姒姓,姒启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

  后羿废黜太康之后,临朝八年,因诸侯不服,不得已立仲康为王。中康继位后,仍建都于斟鄩。在位7年驾崩。

  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后羿让位后在有穷国另立朝廷,与仲康分庭抗礼)。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击败,退守西河地区,仲康无力恢复夏的天下,因此忧闷成病而死。

  

  人物生平

  称王

  太康四年,有穷国国君羿听说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猎,认为这是袭击夏王朝最好的时机,便亲率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攻破夏都斟鄩,自立为王。但不久迫于诸侯的压力,他只好把帝位让给夏王族的后人。当时姒启的六个儿子都还健在,该让谁来出任新一任夏王呢?老二元康和老三伯康都不学无术,而且头脑愚笨,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根本不堪为王。只有老四仲康身体健壮,而且野心勃勃,一直就觊觎着王位。于是仲康便暗中活动,由几位老臣出面,推举他为新王。有穷国君妘后羿同意让位,但他的条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姒仲康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庸人,为了坐上帝位,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样,有穷国君妘后羿便让出王位,率领有穷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穷石。

  姒仲康正式即位称王,号仲康。姒仲康即位以后,立刻派人前往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迎请帝太康回国,并声称愿意将王位还给太康。太康认为这是弟弟仲康对他的羞辱,坚决不肯回国。仲康很高兴,因为他内心并不希望太康回来,太康不归正好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便派军队护送太康的妃子和儿女往阳夏与他团聚。

  ​ 执政

  仲康元年,姒仲康任命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师。有穷国的入侵给姒仲康上了很好的一课,使他认识到一个国家若想保住政权,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因此他命胤侯主管军队,在国中征青壮年入伍,有计划地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仲康五年,夏朝国都发生日全食,白日如同黑夜,人们十分恐慌。于是有人上奏姒仲康,说主管天文的羲氏与主管历法的和氏终日沉湎于酒,玩忽职守,致使酒后误事,废时乱日,使时间造成混乱,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必须依法惩治他们。姒仲康闻奏大怒,立刻命令胤侯领兵去逮捕他们,胤侯一向对羲氏与和氏看法很好,认为他们都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突然糊涂起来犯下如此重罪呢,这其间恐怕是另有隐情,但是天子之命不可违抗,只好率军前往。等见到羲氏与和氏,才知道两人并不曾喝酒误事,他们告诉他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不是人类所能改变的。胤侯便带他们去见帝仲康,让他们解释清楚,但是愚昧的姒仲康根本不相信科学,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狡辩,仍然将他们治了罪。

  仲康六年,姒仲康任命颛顼之后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称夏伯。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仲康七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夏王朝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姒仲康认为如今已经有能力与有穷国相抗衡,便宣布不再向有穷国纳贡,并且命令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姒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有穷国国君,后羿再次率领本国军队入侵夏后氏领地。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夏后氏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有穷军队眼看就打到夏都斟鄩。仲康七年驾崩。 姒仲康四十一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八年(《路史后纪》),卒于仲康十八年,终年五十九岁。(而据《路史》记载,仲康18岁就死了。)

  ​日食

  “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 《史记·夏本纪》这也是一句普通的议论时事的句子,没有天文现象的成分在里面。其大意为:“帝仲康之时,羲和(管理天文历法的官员)沉湎于酒色,贻误农时,玩忽职守”。夏代,已经很重视天象的观察,“观象授时”成为一种国政。据《尚书·夏书》记载,夏代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以至当这次日食现象出现时,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怪异的事变,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夏代仲康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这次日食的记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天象的观测了。其目的,一是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尽可能精密的历法以满足农业社会从事农耕的需要;第二个原因比较复杂,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间,在支配过程中,天帝经常通过星象上的变化给人间以预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庞大的司天机构日夜监视这些天象的变化。天文官作为人间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于天文官举足轻重的位置,朝廷对于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时刻不敢懈怠。

  ​来历

  夏朝之时,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国势刚从前朝太康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很有些“中兴”的气象。这年的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是“天狗吃太阳”了!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天子,因为“天狗吃太阳”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发生,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中康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殿内殿外一片忙乱,宫中乐官急急忙忙敲响了救日的鼓声,主管钱币的官匆匆地赶往钱库去取钱,其他官员也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安排仪式,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这一瞬间,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惧,心想因为没有及时救护,太阳可能永远不出来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感到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这才舒了一口气。

  “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仲康大帝这时才发现,天文官羲和到如今也没露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

  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羲和的下属,才知道羲和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差役们不敢耽搁,架起羲和塞进车子,把他送进宫中。

春逝夏启,新兵萌芽!

  立夏

  是告别春天,夏日初至的季节

  斗指南北维,万物皆生长

  故名为立夏也

  

  春末夏初

  新兵同志们也结束了岗前职业培训

  如何更好的适应连队氛围

  培养集体荣誉感

  为解决这一难题

  火箭军某部利用文体娱乐时间

  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破土萌芽”活动

  

  

  “开耕除草,翻土施肥”

  依托连队所管辖的果树林

  新兵和老兵们打乱编制

  帮带互助,一同耕耘

  劳作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本的陌生与羞涩

  

  

  

  “砍竹伐木,艳阳入林”

  砍除过密、坏死的枝桠

  让老树结果,让新芽萌发

  新老同志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

  培养协同能力

  养成团体意识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这次活动中

  无论是刚入连的新同志

  还是临近退伍的老班长

  每名同志都拥有了一株属于自己的植株

  

  精心浇灌,细心修剪,慢慢等待

  有的同志会陪果树一同成长

  而有的同志等不到果实成熟便会离开

  但每一棵茂盛的植株

  每一颗成熟的果实

  每一寸滴汗的土地

  都寄托了战士们

  对军营满满的热爱

  ……

  

灭夏建商,众多神话故事并不是空穴来风!只是夸大运用而已

  先商时期

  �t�P�

  

  《史记·殷本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相传契是简狄吞玄鸟蛋而生,所以,商人便以玄鸟为图腾。尧称帝时,封帝喾之子契为司徒,后被封为玄王。帝舜时期,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建立商国。 [契的儿子昭明由商邑迁居至砥石。帝相十五年,契的孙子相土在趁姒相由商丘迁都于斟灌(帝丘)之际,遂迁回商丘。此后,相土驯服了马,发明了马车,开始向东方泰山附近发展。

  夏朝中期,契的五世孙冥因治水而死于水中,商人“郊”祀之。契的六世孙王亥驯服了牛,除了用牛耕地,还发明了牛车,用牛拉货物,开始发展以物换物的商业贸易,使商国逐步强盛起来。

  夏朝末年,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夏末时期

  孔甲下传四世,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履癸(桀)继位。相传,夏桀非常残暴,百姓已不堪忍受。“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为摆脱孔甲以来的日益衰败的局面,桀加强了对内的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力量,据说他斩杀黎民如砍伐草木一般。但高压手段并未达到其目的,而是加剧了人民对他的痛恨,人民甚至发誓要与之同归于尽。到夏桀之时,夏王朝的统治已处于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

  与此同时,兴起于东方的商族则有较大发展,并逐渐强盛起来。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孙王亥通过进行商业贸易,使商的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夏朝末年,商的势力由黄河下游发展到中游,渗透到夏的统治地区,契的第十四代孙商汤灭夏后,返回亳都,以“商”作为国号 [1] ,建立商朝。在商汤的领导下已积蓄了灭夏的实力。汤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他在成商部族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商汤为了准备灭夏,在夏桀十五年,将商国的国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商丘古城附近)迁至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35里)。汤在亳这里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

  

  灭夏建商

  汤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商族在灭夏前尚处于氏族社会末期。此时商族内部的不平等、奴役和剥削等现象亦早已产生,但相对于夏王朝的统治来说要宽松、缓和得多。汤亦注意取得国内的拥护和支持。“汤以宽治民,而除去邪”,“夙兴夜寐,以致职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穷困。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成汤的勤政薄敛体恤民情等举措,对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积蓄灭夏力量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他的行为不仅得到本族人的拥护,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国人民十分向往。因此,也就有了“汤修德,诸侯皆归商”的局面。商汤的活动自然引起了夏桀的注意。此时商的力量虽已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夏仍然弱小,不得不暂时臣服于夏。夏桀出于猜忌将商汤召来并囚之于夏台。

  汤在兴兵伐桀的誓师大会上,历数夏桀的罪恶及人民对桀的痛恨,假借上天的旨意指出灭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指出灭夏是上天的命令而不可违背,有功者将受到奖赏,不从者要受到严厉惩罚。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尚书·汤誓篇》。商汤从亳起兵,矛锋直指夏都。

  在与夏桀决战之前,先灭掉了此时仍然听从夏王指挥的个别方国部落。《诗·商颂·长发》:“韦、顾即伐,昆吾夏桀”郑玄如是注释:“韦,彭姓也。顾、昆吾皆己姓也。三国党于桀恶,汤先伐韦、顾,克之。昆吾、夏桀则同时诛也。”说明汤之所以伐韦、顾、昆吾三国,是因为它们仍在助桀与商为敌,即“三国党于桀恶”。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是昆吾,“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代昆吾,遂伐桀”。至此,夏桀羽翼已被全部剪除。然而,此时夏桀对商汤的进攻并未做认真防备,“桀亡待汤之备”。因此,当商汤的军队到来时,“未接刃而桀走”。

  夏军逃至鸣条(山西夏县之西),一战被商军击溃,夏桀逃奔南巢而死。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西南三十五里)。“汤乃践大子位,代夏朝天下”。至此,商汤完成灭夏重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古代文明的进步获得转机。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作“商汤革命”时期。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商朝势力分布

  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南一带(不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为当时世界上一个大国,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建都亳(今山东省曹县以南地区),曾多次迁移,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

  具体疆域北至蒙古,东北至辽宁朝鲜半岛,南至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西至于甘肃新疆,东至海滨东海。除了包括夏所属长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苏,陕西的一部分,还包括陕西江苏的剩余土地,辽宁、甘肃、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广西、广东、珠江三角州等地区)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发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

  商太祖(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商代王(太乙) 在位1年 太乙商汤的儿子

  商哀王(外丙)子胜 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商代天子,名胜。商开国君主汤之子,汤的太子太丁早死,乃立太丁弟外丙为王,是为外丙元年,伊尹摄政。外丙即位后三年卒,传位其弟仲壬。

  一说 外丙是商汤的弟弟,汤子太丁叔。商汤卒,太子太丁已先商汤而亡,遂继为王,在位3年。即商朝第二代王。

  商懿王(仲壬)子庸 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姓子名庸,是中国商朝的一位君王。

  商太宗(太甲)子至 在位2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於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像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亳都,还政於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

  另有一说是在仲壬死后,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死伊尹后复位。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

  商昭王(沃丁)子绚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沃丁亦称羌丁,姓子名绚,继父太甲即位。在位期间,辅政功臣伊尹去逝。沃丁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商宣王(太庚)子辩 在位25年 太庚,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25年,他死后由子小甲(一说为太庚之子)继位。

  商敬王(小甲)子高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小甲姓子名高,一说他是太庚之子,也说他是太庚之弟。在位36年(一说17年)。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

  商元王(雍己)子密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为商王小甲之弟,商王太戊之兄。商王小甲死后即位,在位12年,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死后由弟太戊继位。

  商中宗(太戊)子伷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商第9位国王,姓子。汤五世孙,太甲孙。死后追谥为中宗。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为商王太庚之子,商王小甲、雍己之弟。这个太戊继位时还是个少年,不勤于国政,整天只图享乐。在他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长了一棵桑树,长棵桑树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棵桑树下又长出了一棵楮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这本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换现在也不作为怪,人类生的怪物都多更何况植物,可是在商代的时候人还没有植物学知识,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这个少年国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估计是伊尹的后代书上没有考证)就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这太戊一听有道理,果然一改前非,勤于朝政,修德治国。而这种不是正常生长的共生树木,长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枯死。太戊以为是自己修德治国以德压妖的结果,就更相信了。据古书上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

  商中宗陵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5公里,商中宗陵是我国古老皇陵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处商王陵。汉代建陵,唐代续修,宋太祖开宝七年复修,明、清多次修葺增建。

  商中宗陵坐北面南,占地百亩,围墙筑高墙,前后分区,规模宏大,布局奇特。前区为陵墓区,后区为祭祀区,中间甬道为中轴线,直通拜殿,甬道东为太戊陵,西为嫔妃墓,历代王朝祭祀不绝。陵内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高耸雄伟,通高7.2米,宽1.6米,厚0.59米,由翰林梁同翰撰写,碑有铭有序,雕刻精湛,字迹清晰,笔法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刀工娴熟,骨刀坚凝,堪称一绝。

  商中宗陵是以陵寝陵园、碑碣为特色,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的寻根祭祀之圣地。

  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在位11年 仲丁,姓子名庄。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一说11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于己未年即位,仲丁元年,自亳迁都于嚣。(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仲丁六年,其中的蓝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蓝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仲丁死后,其弟外壬即位。

  商思王(外壬)子发 在位15年 外壬,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姓子名发,商朝第十一任的国王。外壬,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死后,由其弟河亶甲继位。

  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在位9年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详,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

  商穆王(祖乙)子滕 在位19年 祖乙,商朝国王,商王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在位19年(一说75年)。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太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病死,葬于狄泉。由其子祖辛即位。

  当时,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祖乙,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春节由此而来。

  商桓王(祖辛)子旦 在位16年 祖辛,姓子名旦。生卒年不详。商王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死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商僖王(沃甲)子逾 在位25年 沃甲,姓子名逾。生卒年不详。《世本》作开甲,商王祖乙子,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一说5年),病死,葬于狄泉。沃甲死后,祖辛之子祖丁即位。

  商庄王(祖丁)子新 在位32年 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姓子名新,中国商朝第17位国王。商王祖辛之子,前任国王沃甲之侄,根据《竹书纪年》,定都于庇,在位共九年(一说32年),死后由侄子(一说堂弟,即商王沃甲之子)南庚即位。

  商顷王(南庚)子更 在位25年 南庚,,生卒年不详,商朝国王。商王沃甲子,商王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

  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

  商悼王(阳甲)子和 在位7年 阳甲,生卒年不详。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的第十九位国王,商朝国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在位共四年,曾西征丹山戎,在位期间,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帝阳甲时,殷衰”。

  商世祖(盘庚)子旬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盘庚,甲骨文做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于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迁都于殷。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即九世之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都到荒芜的殷,以抑制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经些自然灾害。在此之前,商民族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的迁徙。有时是因为土地荒芜,有时因为河水泛滥,有时因为外族奇袭,有时因为内部矛盾。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摆脱政治困境,他不顾一些贵族的反对,决心选择一个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地方重振朝纲。当他得知安阳(当时称北蒙)一带土肥水美,山林有虎、熊等兽,水里有鱼虾时,就决心到此来发展。为了动员迁都,他曾发表一个重要的演讲。“星火燎原”一词即由此次演讲内容凝练而成。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终于,马萧萧,车辚辚,他率众西渡黄河,来到了安阳,史称“盘庚迁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尚书·盘庚》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

  商王阳甲之弟,汤第九代孙。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以后,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于公元前1298年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商章王(小辛)子颂 在位21年 小辛,商朝国王,姓子名颂,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

  商惠王(小乙)子敛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商高宗(武丁)子昭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还击败四方入侵,商朝威镇四方。

  商朝国君,军事统帅。子姓,名昭。商王小乙之子。相传少年时期遵父命行役于外,与平民一同劳作,得以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卜辞有“中师”之名,当是开创军队以“师”为最高建制单位,也有认为是初建右、中、左三师。鉴于方、土方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西北边安全,乃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为奴隶(见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战)。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及虎方等。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了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在位7年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公元前1191年即位,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的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商世宗(祖甲)子载 在位33年 祖甲,商朝国王,姓子名载,生卒年不详。商王武丁第三子,商王祖庚之弟,祖庚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于殷。商代鼎盛时期,高宗武丁偏爱幼子祖甲,打算废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不可强行废立,否则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当年之举,离开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继承王位。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这才回到王都继承王位。为了报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对象和顺序都很零乱,没有一定的规矩。祖甲即位后,创造了“周祭”之法,具体方法是:从每年第一旬甲日开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庙号的天干顺序,用羽、彡、三种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为单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庙号的天干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须与庙号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报乙、丙日祭报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太乙(汤)、丁日祭太丁;第三旬甲日祭太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种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毕,再分别用另两种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统更为严密规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渐达到最高峰。祖甲创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体现。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体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统。

  商甲宗(廪辛)子先 在位6年 廪辛,姓子名先,商朝国王。生卒年不详。商王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

  廪辛在位期间,西方一些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廪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廪辛死后,由其弟康丁继位。

  商康祖(庚丁)子嚣 在位1年 康丁,商朝国王,姓子名嚣,《史记·殷本纪》误作庚丁,他是商王祖甲之子,商王廪辛之弟。廪辛死后,于前1148年继位,在位仅1年,死,葬于殷。他死后,由其子武乙继位。他在位时,羌方在今陕、甘一带重又崛起,屡犯商王朝,常使商戍军遭到很大损失,成为商王朝欲用兵的重点。商王针对羌方武装力量强悍等特点,战前进行了全面的谋划和布置,一面命戍军暂避敌锋,待机而动,一面组织精锐部队适时增援抗击羌方进犯。由于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康丁时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擒杀羌方伯,占领羌方部分土地,并派出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等五族戍守。但羌方并未被攻灭,成为隐患。

  商武祖(武乙)子瞿 在位35年 武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瞿。商王康丁之子,康丁死后于前1147年继位,在位35年,卒于公元前1113年,死后由其子太丁(也作文丁)继位。传说被雷击而死于渭水流域,一说死于战事,葬于殷。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他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

  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

  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

  当时,西方的旨方和羝方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

  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据说被雷击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商匡王(太丁)子托 在位13年 文丁,商朝国王,亦作太丁,姓子名托。商王武乙之子,于公元前1112年即位,卒于公元前1102年,共在位11年。死后由其子帝乙继位。文丁继位以后,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采取怀柔政策。周侯季历毫不客气,看看中央没动静,就征伐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余吾戎败而降周。周侯季历向文丁报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文丁嘉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文丁希望季牧师帮他安定边陲。季牧师于是又征始呼戎,始呼戎败而降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翳徒戎,把三个翳徒戎大头目送给文丁献捷。文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感觉不是好事,干脆突然下命囚禁季历,并杀了他。而季历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他在位时也曾经出兵征伐归国,但并没将其征服。

  在甲骨文中作文武丁,《史记》里称太丁,姓子名托,中国商朝第30任国王。前任国王武乙之子。

  根据《竹书纪年》,他在位13年,在位期间,周侯季历(姬昌父)伐戎有功,太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

  商德王(帝乙)子羡 在位26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帝乙,商朝国王,姓子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文丁死后继位,公元前1101年即位,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辛(即大名鼎鼎的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商纣王(商纣)子寿 在位52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封神榜)就是说的这位…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从商朝帝王显贵们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隶少则几十,多则上千。

  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后来在盘庚时迁都到殷(今河

  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朝一直也称作殷商。商朝的势力范围也大大超过了夏朝。考古学家从安阳的小屯村发现量的甲骨文,说明殷商时代文字已经得到充分广泛的应用,发展得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形成。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朝的了解更为详细可靠。商朝对于天文天象的记载、对于干支记时法的运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农业和畜牧、养殖业发展都比较快,尤其是手工业,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都相当成熟,各种常用的器具和礼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牧野之战

历代皇后及嫔妃(上古至周)

  嫔妃,是指君主的妾室。经过正式的册封后,会拥有不同等级的位号与待遇。在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影响下,君主通常会拥有一位皇后和数量不等的妃嫔,妃嫔可从数人至千人不等,各个时期嫔妃的等级排列都不相同。

  等级概览

  朝代

  妃嫔最高等级

  夏

  侧夫人

  商

  侧妃

  周

  夫人/嫔

  秦

  夫人

  汉

  西汉

  夫人/昭仪

  新

  和嫔

  东汉

  贵人

  三国

  魏

  夫人

  吴

  夫人

  蜀汉

  贵人

  晋(西晋/东晋)

  贵嫔

  南朝

  宋

  贵嫔

  齐

  贵嫔

  梁

  贵妃

  陈

  贵妃

  北朝

  北魏

  昭仪

  北齐

  昭仪

  北周

  贵妃

  隋

  贵妃

  唐

  贵妃/惠妃

  宋

  北宋/南宋

  贵妃

  辽

  元妃

  金

  贵妃

  元

  妃

  明

  贵妃/皇贵妃

  清

  皇贵妃

  伏羲氏1女娲氏:又称娲皇,女阴,女希氏,有蟜氏,上古时代的部落女首领,伏羲氏妹妹,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兄妹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是华夏民族人文先祖,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雄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称为大地之母,被民间广泛而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从西汉以后,已经出现君权神授的思想,女娲与伏羲同时出现龙的部分象征,与君主通过神话来巩固统治地位有关。

  伏羲

  少典氏 1女登:炎帝之母,又叫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2附宝:有蟜氏部族的女子,姒姓,少典娶附宝为妃,《晋语》载少典妃娶于有蟜氏,是黄帝轩辕氏母亲。

  炎帝1听訞:赤水(桑水氏)之女,炎帝之妻,与神农氏一同治理部落,掌管诸族,共同执政。搓麻织布,制作麻衣,丈量尺度,帮助神农开市日易,发明尺,枰等。山海经中记载听訞与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后土,后土生噎鸣,开创炎帝神农氏世系。还生有瑶姬和女娃,后来女娃演化成了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

  黄帝1嫘祖:又名累祖,生子玄嚣,昌意,黄帝元妃,首领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养蚕术,史称嫘祖始蚕,被尊为蚕神。她教民养蚕,丝织与制衣,推行天下,与黄帝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次子昌意降居若水,接受艰苦环境磨练。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同时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民间祀为蚕神。

  嫘祖养蚕

  2方雷氏:名女节,黄帝次妃,姜榆罔子姜雷之女。雷因借轩辕之兵大败蚩尤,将其许配给轩辕。她发明了梳子,很快梳子的发明传遍各地,方便士兵出征打仗。

  3彤鱼氏:名邛,炎帝之女,黄帝次妃,负责人们饮食住行,后世尊为烹饪始祖。从此,人类开始采用烹调与烹饪,使用竹棒当筷子使用,生子夷鼓,名苍林。

  彤鱼氏

  4嫫母:黄帝次妃,面貌丑陋,品德贤淑,黄帝第四妃,曾帮助黄帝大败炎帝,攻杀蚩尤,相传发明镜子。生子苍林,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授以方相氏的官职,利用其相貌来驱邪。黄帝战败蚩尤,亦有内助之功。

  嫫母

  颛顼1邹屠氏:颛顼正妻,邹屠氏之女,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生子骆明。2胜濆氏: 又称滕隍氏,相传为上古族名。生女禄,子老童(卷章)伯服,中骗,驩头,淑士等。

  颛顼

  帝喾1姜嫄:帝喾正妻,有邰氏,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在《史记》中记载,姜嫄为帝喾元妃,在荒野践巨人迹,身动而有孕,生下后稷。2简狄:有娀氏长女,生商朝始祖契和台玺。

  3庆都:尧帝生母,陈锋氏,名庆都,生活在今望都,唐县一带,帝喾妃,怀孕14个月生尧于丹陵,尧长大成人,封地今唐县东地区,以其母命名为庆都。4常仪:帝挚母亲,陬訾氏,帝喾次妃。5建疵:相传是有娀氏次女,帝喾妃。有娀氏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简狄,小女儿叫建疵,两人都美貌动人。

  帝尧1散宜氏:帝尧正妃,相传为上古族名。尧娶其女,名女皇,生子丹朱。2女莹:帝尧次妃,生娥皇和女英。

  舜1娥皇:舜帝正妃,又称皇英,尧帝长女,与女英一同嫁给舜。2女英:又称女瑛,女莹,舜帝次妃,尧帝次女,生子商均。

  夏朝君主

  夏禹1涂山氏:名女娇,大禹元妃,生子夏启。大禹娶其于涂山,生子启后,盼着夫妻团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夏启1眷夫人:夏启元妃,出身东夷族部落,生子太康,伯康。

  2富邑氏:夏启侧室 3徐夫人:夏启继室,生子仲康。

  太康1怀夫人 太康正室 2湘夫人 太康侧室

  夏相1后缗:夏相元妃,生子少康,有仍国首领有仍氏女儿。夏相死后,逃到母族得到庇护,生下遗腹子少康。

  寒浞1姜蠡:九黎蚩尤氏后人,当年寒浞领兵征讨东夷,两人互相爱慕,率本部族投降寒浞。寒浞得胜回朝后,国君后羿赐婚,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后来,生两子寒浇,寒戏。

  2纯狐:名嫦娥,出身于纯狐国。本为后羿妾室,后与寒浞私通,杀死后羿。与寒浞与合谋多年,害死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等人。后来,朝中大臣成为寒浞的死党,寒浞打算找机会杀死后羿。不久,寒浞与其通奸时,被后羿捉奸在床。后羿欲杀死寒浞,反被寒浞把他杀死在寝宫的床上。寒浞宣布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立其为正妃。

  夏桀1某 夏桀元妃 2妺喜:有施氏之女,亦作妺嬉,末喜,末嬉,夏王桀次妃。夏桀在位时期,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牛羊,马匹和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其非常宠爱。她有三个癖好,一是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当时,谏臣关龙逄劝阻无果,被夏桀处死。然后,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池中畅饮,结果他们因酒醉而淹死。商汤灭夏朝后,与夏桀同奔南巢而死。

  妹喜

  商朝君主

  商汤(天乙)1有莘氏:商汤元妃,有莘王之女,生世子太丁。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其女为妃。

  2妣甲:名有孂,有妊氏的女儿。夏朝末年,商汤娶有孂为妃,生仲壬,外丙两个儿子,亦明教训,致其功。

  太丁1妣戊:太丁正妻,生子太甲。

  太甲1妣辛:太甲正妻,生子太庚和沃丁。

  武丁1妇好(~前1240)姓好,武丁正妻,商代女性军事统帅,生子祖庚和祖甲。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中,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曾统兵1.3万人攻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巴方等重大作战。前后击败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等二十多个小国,功勋卓著,还担任占卜与主持祭天,祭先祖等祭典工作,卒于武丁时期。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尊称为后母辛。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此墓,墓中的谜团正在不断发掘之中。有关生卒年代和死因,各种资料都语焉不详,死因不明。

  妇好

  2母戊:又叫妇妌,武丁侧妃,井方之女,善于农业种植,尤其擅长种黍,从事征伐和祭祀活动,生子祖己。

  3妇癸:武丁次妃,出生于杞国,成为侧室。

  帝乙1某 帝乙元配,生微子启,微仲。2某 帝乙次妃,生帝辛。

  帝辛1姜后:帝辛王后,后被挖去双目而死。

  2妲己(前1084-前1046)亦称苏妲己,帝辛王后,有苏氏首领之女。前1067年充入后宫,商朝灭亡时自杀。商纣王发动大军攻打苏氏部落,有苏部落抵挡不住商军进攻,有苏部落首领选择屈膝,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依据竹书纪年记载为帝辛九年攻打有苏部落,娶妲己为妃。

  妲己墓

  商朝世系表

  周朝君主 西周

  周太王1太姜:古公亶父正妃,有邰氏之女。生子太伯,虞仲,周王季历,率领族人迁徙至陕西歧山,从此称为周族。

  季历1太任:周王季历王后,挚任氏之女,生子周文王等子。

  周文王1太姒:姒姓,周文王正妃,出生有莘国。聪明淑贤,生子伯邑考,周武王,管叔鲜,周公旦等十子,尊称为文母。生有十子,有伯邑考,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与太姜,太任合称周室三母。

  2某 文王次妃,商王文丁之女,生子曹叔振铎等人。

  周武王1邑姜:周武王王后,出生在商朝东海,齐太公吕尚之女。嫁周武王姬发,生子周成王,唐叔虞。

  邑姜像

  周昭王1房后:昭王王后,生子周穆王。

  周穆王1盛姬:穆王次妃,嫁周穆王,生女叔坐。

  2王俎姜:穆王妃,生子共王伊扈,孝王辟方,嬴宝宗。

  周厉王1姜后:名申姜,厉王王后,生子周宣王,郑桓公。

  周宣王1姜后:名纪姜,宣王王后,齐侯之女,生子周幽王。

  周幽王1申后:周幽王王后,申侯之女,后被废黜,生子周平王。

  2褒姒:有褒氏之女,幽王次妃,后立为王后。生子伯服,西周灭亡后失踪。

  东周君主

  周平王1申后:周平王王后,出身母族,生子泄,王子狐,王子武。

  周庄王 1王姚:周庄王侍妾,生王子颓。

  周惠王 1周惠后:周惠王王后,陈侯之女,生周襄王,甘昭公。

  周庄王1某 周庄王王后,生子周惠王。

  2姚姬:初为侍妾,后立为王后,生王子颓。

  周惠王1陈妫:妫姓,周惠王王后,陈侯之女,陈国公主。生子周襄王和王子带,史称惠后。

  周慎靓王1姜后:周慎靓王正妻,生子周赧王。

  周赧王1某 周赧王王后,生子某。

  春秋战国

  晋国君主

  晋穆侯1姜氏:齐国人,晋穆侯夫人,生子晋文侯,曲沃桓叔。

  晋文侯1晋姜:晋文侯夫人,辅助晋文侯,生子晋昭侯。

  晋献公1贾女 贾国女子 2齐姜:齐桓公之女,生穆姬和申生。

  3狐季姬:狐突之女,生子晋文公。

  4小戎子:狐季姬之妹,生晋惠公。

  5骊姬:出自骊戎国,生子奚齐。6少姬:骊姬之妹,生悼子。

  晋文公1文嬴:秦穆公之女,晋怀公夫人,后改嫁晋文公。

  2逼姞:晋文公侧室,封为夫人,生子晋襄公。

  3季隗 隗姓 4杜祁 5齐姜:齐国公主,晋文公夫人。

  6嬴氏 秦国女子 7嬴氏 秦国女子

  8辰嬴:秦穆公之女,名文,又叫怀赢。先是晋怀公夫人,后来嫁给晋文公,生子姬乐。9周女 生子晋成公

  晋襄公1穆嬴:晋襄公夫人,生子晋灵公。

  晋悼公1杞女 杞桓公之女,生晋平公和公子慭。

  晋平公1某 晋平公夫人,生晋昭公。

  晋国君主列表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唐叔虞

  姬虞

  前1033

  前1005

  28年

  晋侯燮

  姬燮

  晋武侯

  姬宁族

  晋成侯

  姬服人

  晋厉侯

  姬福

  前896-前859

  37年

  晋靖侯

  姬宜臼

  前858-前841

  18年

  晋僖侯

  姬司徒

  前840-前823

  18年

  晋献侯

  姬籍

  前822-前812

  11年

  晋穆侯

  姬费王

  前811-前785

  27年

  晋殇叔

  姬伯殇

  前784-前781

  4年

  晋文侯

  姬仇

  前780-前746

  35年

  晋昭侯

  姬伯

  前745-前740

  6年

  晋侯(翼侯)

  晋孝侯

  姬平

  前739-前724

  16年

  晋鄂侯

  姬郤

  前723-前718

  6年

  晋哀侯

  姬光

  前717-前709

  9年

  晋小子侯

  姬小子

  前708-前705

  4年

  晋侯缗

  姬缗

  前704-前679

  27年

  曲沃伯

  曲沃桓叔

  姬成师

  前745-前731

  14年

  曲沃庄伯

  姬鱓

  前730-前716

  15年

  曲沃武公

  姬称

  前716-前679

  37年

  晋武公

  姬称

  前679-前677

  2年

  晋献公

  姬诡诸

  前676-前651

  26年

  晋侯卓

  姬卓

  前650年

  2个月

  晋惠公

  姬夷吾

  前650-前637

  14年

  晋怀公

  姬圉

  前637

  1年

  晋文公

  姬重耳

  前636-前628

  9年

  晋襄公

  姬欢

  前627-前621

  7年

  晋灵公

  姬夷皋

  前620-前607

  14年

  晋成公

  姬黑臀

  前606-前601

  7年

  晋景公

  姬据

  前600-前581

  19年

  晋厉公

  姬寿曼

  前580-前573

  8年

  晋悼公

  姬周

  前572-前558

  15年

  晋平公

  姬彪

  前557-前532

  26年

  晋昭公

  姬夷

  前531-前526

  6年

  晋顷公

  姬弃疾

  前525-前512年

  14年

  晋定公

  姬午

  前511-前475

  37年

  晋出公

  姬凿

  前474-前452

  23年

  晋哀公

  姬骄

  前451-前434

  18年

  晋幽公

  姬柳

  前433-前416

  18年

  晋烈公

  姬止

  前415-前389

  27年

  晋孝公

  姬颀

  前388-前378

  11年

  晋静公

  姬俱酒

  前377-前349

  28年

  楚国君主

  楚武王1邓曼:邓侯之女,楚武王夫人,生子楚文王。

  楚文王1息夫人:亦称息妫,生子楚堵敖,楚成王。

  楚平王1郧女:楚平王夫人,生太子建,后被吴国公子光俘走。

  2伯嬴:秦哀公之女,生子楚昭王与季芈畀我。

  楚昭王1越姬:越国公主,越王勾践之女,生子楚惠王。

  2贞姜:齐国国君之女,楚昭王夫人。

  楚威王1楚威后:楚威王夫人,生子楚怀王。2某 楚威王姬妾

  楚怀王1南后:原配妻子,立为王后,生子楚顷襄王。

  2郑袖:楚怀王宠妃,封号夫人,深得楚怀王宠爱,生子兰。

  3魏美人:魏国女子,后被郑袖害死。4嬴氏:秦国女子

  5姜氏:齐国宗室之女,楚怀王妾室。

  楚国君主列表

  序号

  称号

  姓名

  在位时期

  年数

  备注

  1

  熊绎

  前1042-前1006

  36年

  楚熊蚤长子,季连第29世孙。

  2

  熊艾

  熊绎子

  3

  熊䵣

  4

  熊胜

  5

  熊杨

  又作熊锡,熊炀。

  6

  熊渠

  前886-前877

  9

  7

  熊挚

  前877-前876

  1

  又名挚红

  8

  熊延

  前875-前847

  29

  原名执疵

  9

  熊勇

  前846-前838

  9

  10

  熊严

  前837-前828

  10

  11

  熊霜

  前827-前822

  6

  12

  熊徇

  前821-前800

  22

  13

  熊咢

  前799-前791

  9

  14

  楚若敖

  熊仪

  前790-前764

  27

  15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前758

  6

  16

  楚蚡冒

  熊眴

  前757-前741

  17

  楚厉王

  17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前690

  51

  18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前677

  13

  19

  楚堵敖

  熊艰

  前676-前672

  5

  20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前626

  47

  21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前614

  12

  22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前591

  23

  又作臧王

  23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前560

  31

  又作龚王

  24

  楚康王

  熊招

  前559-前545

  15

  25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前541

  4

  又作孺子王

  26

  楚灵王

  熊围

  前541-前529

  12

  原名围

  27

  楚初王

  熊比

  前529

  1

  又称訾敖

  28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前516

  13

  原名弃疾

  29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前489

  27

  原名壬,又作卲王。

  30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前432

  57

  又作献惠王

  31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前408

  24

  又作柬大王

  32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前402

  6

  又作圣桓王

  33

  楚悼王

  熊类

  前401-前381

  21

  又作悼哲王,悼折王。

  34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前370

  11

  35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前340

  30

  36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前329

  11

  37

  楚怀王

  熊槐

  前328-前299

  30

  38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前263

  36

  简称襄王

  39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前238

  25

  简称烈王

  40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前228

  10

  春申君子,又称隐王。

  41

  楚哀王

  熊犹

  前228

  1

  春申君子

  42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前223

  5

  43

  昌平君

  熊启

  前223

  1个月

  44

  楚王景驹

  景驹

  前208

  4个月

  45

  楚义帝

  熊心

  前208-前206

  2

  楚怀王后人

神秘帝王少昊氏究竟是否为五帝之一,他与黄帝和太昊各有何关系

  据《史记》记载,由于黄帝命长,他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都没在位,直接到他的孙子颛顼才继位。但另一种说法是在黄帝和颛顼之间,还有一位叫少昊(少皞)的帝王,如《世本》载:“少皞是黄帝之子,即黄帝的儿子玄嚣,代黄帝而有天下。”《国语·楚语》载:“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就连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也称:“少皞氏之衰也……颛顼受之。”说明司马迁也认为在颛顼之前存在少昊氏。

  

  《帝王世纪辑存》载:“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而崩。”“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帝喾在位七十五年……子帝挚立,在位九年。”“帝尧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舜百岁癸卯崩。或云舜年一百五岁,亦云一百一十二岁。”在《帝王世纪》排列的三皇五帝顺序是:太昊帝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为三皇,少昊帝青阳氏、颛顼帝高阳氏、喾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姚虞为五帝,少昊为五帝之首。

  据最早有关少昊的文献《左传》记载:“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可见少昊和原本东方首领太昊关系密切,是以鸟为图腾的东方民族的首领,这些东方民族被后世人统称作东夷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是华北地区最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可见当时东夷族的强盛。

  少昊是以鸟为图腾的东方民族的首领

  对于少昊的身世,除了认为他是黄帝的儿子外,在《孔子家语》中又记载:“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在这里黄帝又成了少昊的儿子,这与黄帝生于山东寿丘的说法相吻合,乃至有学者认为黄帝源自东夷族。

  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测,黄帝是上古中原地区的华族部落的首领,少昊是上古山东地区的东夷族的首领,两者没有血缘关系,后世将少昊安排成黄帝之子,是因遵照五行相生之说,给上古帝王排序。如东汉蔡邕根据兴盛的五行学说撰《独断》载:“《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牺氏(伏羲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牺氏没,神农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神农氏没,黄帝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黄帝没,少昊氏以金德继之。”少昊氏因又称“金天氏”,所以被认为属性是金,土(黄帝)生金(少昊),所以少昊就排在黄帝之后,成了黄帝的儿子,因为金的位置是西方,作为东方民族首领的少昊只好背井离乡去做了西方之神。在神话中少昊是太白金星之子,主宰西方,那里有一棵穷桑树,其果实万年一结,吃了长生不老,故又称为“穷桑氏”。

  

古夏帝王谱:第十二任君主姒扃,内禅继位勤于政务

  姒扃(前1745年—前1725年),姓姒,名扃,一作乔、高阳或胤甲。他父亲是姒泄,他的哥哥是姒不降。受兄内禅而继位。都城在西河。据说即位后天空中妖光连续出现十天。扃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姒扃像

  姒扃是十任帝姒泄最小的儿子,约在后泄二十五年(癸卯,前1818)出生于王都老邱。他还在吃奶的时候父亲就得急症而死,他是在长兄姒不降的教导下长大的。因为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兄长喜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姒扃长大后沉稳多谋,处理问题有条不紊,逐渐成为夏王姒不降的得力助手。姒不降认为他人品好有才干,德才兼备,堪为国家栋梁,便任命他为国相,让他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大事。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和考验,夏王姒不降认为姒扃不仅有治国之才,而且有天子的品德,是王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便于不降五十九年(前1759)突然作出决定,将王位禅让给弟弟姒扃,自己退居二线。姒扃初时不肯,但姒不降严厉地批评了他,让他以天下为重,不要感情用事。姒扃只好答应即位,但他声明仍以兄长的年号纪年,直到兄长百年之后方可用自己的年号。姒不降答应了他。

  姒扃即位后十年,他的兄长姒不降寿终正寝,驾鹤西归。他这才正式改元纪年,以癸丑年(前1748)为后扃元年。

  姒扃二十二岁时就开始入朝为官,约四十岁时被夏王姒不降加封为国相,成为辅政的重臣。约六十岁代替姒不降执政,约七十岁正式改元称王。

  姒扃像

  后扃二年(甲寅,前1747),姒扃将长子姒廑封在了旧都斟寻(今河南洛阳偃师市翟镇二里头村)。斟寻自六任王姒少康迁都于夏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古栗城)以后,一直为夏王朝的别都,其王宫几经维修保持完好,每任新王都委派一名王子在此驻守,这里虽然已经不是夏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每届夏王都会带着妃子来此住上一段时间,游山玩水,浏览当地风光。

  王子姒廑很喜欢故都斟寻,他对身边的谋臣说,将来他若坐上王位就把国都迁回斟寻。谋臣不赞成他的想法,认为斟寻的宫室虽然气派,毕竟年代太久,尽管已经多次维修,也还是老旧不堪,再说这里曾经死过那么多的人,以此为都肯定不吉利,不如在此附近别寻一处风水宝地,另建新都。姒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寻找新的风水宝地。

  后来他们在洛水以西的伊水河畔发现了一处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很适合于建都,风水先生说那里有龙脉,是有王气圣灵的宝地,非常适宜建造都城。但是姒廑不敢声张,他现在只是王子,不能擅自提议建都,否则就会背上图谋不轨的嫌疑。

  姒扃像

  姒扃在位执政时期,夏王朝表面上虽然依旧是天下太平,而实际上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平民与贵族之间有着激烈的冲突,贵族与贵族之间也时常因为私利发生纠纷。姒扃认为矛盾的根源是经济落后,人民贫困。

  贵族的人口发展迅速,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寄生虫,除了吃喝玩乐,别的什么都不会。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因为没有婚配的自由,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后代延续缓慢,人数却在日益减少。姒扃极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姒扃是夏王朝一位善于守业的帝王,他对国家政务的管理非常认真。他身边设有四位辅政大臣,称作前疑、后承、左辅、右弼。这四人是他的高级顾问,帮他参谋国家一些重大的事情。四辅之下设六卿,这六卿是: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除了四辅六卿外,朝中还设有管理天文和历法的官员,称作“羲和”;管理历史和地理的官员,称作“太史”;管理文化和教育的官员,称作“官师”;管理刑律和诉讼的官员,称作“大理”;管理赋税和征集农产品的官员,称作“啬夫”。另外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为夏王饲养宠物的官员称“御龙”,为夏王管理车辆的官员叫“车正”,为夏王管理饮食的官员叫“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