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即天子建立夏朝,是权力和平交接,还是充满血腥的斗争?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

  禹受舜帝禅让,继帝位之后,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皋陶何许人也?禹为何在即位之初就委以重任,俨然是下一代的禅让对象呢?

  

  皋陶,历经尧舜禹三个时代,是仅次于天子的佐政重臣,几乎与唐尧、虞舜、大禹三个上古帝王齐名,被后世誉为”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

  

  皋陶辅佐三代天子,规范礼仪,教化民众,促进社会和谐,天下大治。掌管刑法,以正直闻名天下,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皋陶在禹继位之时,已经年纪老迈,不久就去世了。皋陶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益继任皋陶为东夷首领,传说益是皋陶的儿子。于是,禹就举荐益,接任皋陶作为接班人。

  十几年之后,帝禹去世。按照禅让制的规矩,益应该继任天子。可是,天下诸侯以“吾君帝禹之子”的名义,拥戴启即天子之位,为夏后帝启。益自知威望不足难以胜任,也顺水推舟表示拥护。

  《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竹书纪年》记载了一个启、益激烈争夺帝位的版本,”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得君位”;另一说是”益继位后,启在一些部族拥护下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获胜并夺得君位。之后,益又率领着东夷部族联盟讨伐启。经过数年征战,启最终胜利确立了天子地位”。

  

  平心而论,《竹书纪年》的记载更为可信。

  不论过程怎样,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启成为新的天子,华夏历史上出现了新的朝代——夏朝。从此以后,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