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喜,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间谍

  说到女间谍,我们脑海里涌现出的,一定是才貌双全、胆识过人的女人。

  女间谍,我们更想不到的是中国古代妇女会做吧。西夏时期就有了女间谍,这位女间谍的名字叫妹喜,是有施部落一位美丽的女子,为了报复夏朝皇帝夏桀的贪婪残暴,保全宗族,潜伏在夏桀的身边,做了他的皇后。

  漂亮迷人的妹喜刚刚长大成人,便惊为天人,凡是见到她的人,都以为是仙女下凡。

  就因为她的出生地——有施,一个很小的部落,由于年年要上贡夏朝,搞得民不聊生。

  为了讨好夏桀,部落首领打听到夏桀是一个好色的暴君,便使出了撒手锏——美人计。

  

  妹喜进宫后,嫌弃王都宫殿陈旧,整天闷闷不乐的。为了讨得美人欢心,夏桀大兴土木,营造寝宫,用最华贵的玉石建造琼室瑶台。

  夏桀的荒淫激起了民众的愤怒,这就是妹喜想要的,为了让民众彻底对夏桀失望,妹喜还说自己喜欢听绸缎撕裂的声音。于是,夏桀从国库里搬出了很多绸缎,整天让宫女撕给妹喜听。

  面对挥霍无度的昏君,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他们小声的咒骂着夏桀和妹喜。民众的骂声被夏桀知道了,他更加残暴的对待臣民百姓。他不知道,很多人想要讨伐他了。

  想要讨伐他的人很多,包括献出妹喜的有施部落,不过他们自知能力不足,只能等待机会,然而在他们等待的时候,商汤出面了。

  

  为了万无一失的击败夏国,商汤也派出了一名间谍——伊尹,这是一位厨师,有勇有谋。伊尹到了夏国后,很快便得到了夏桀的赏识。

  伊尹这个间谍相对于妹喜,又棋高一着,他知道夏桀最宠爱的女人是妹喜,便准备从妹喜下手。他先是让商汤送给夏桀琬,琰两个美女,让夏桀冷落妹喜,当妹喜对夏桀不满时,妹喜就能为己所用了。

  妹喜知道了伊尹的想法后,当然高兴,两个虽然各为其主,却有着相同的目的。于是二人便决定结成同盟,分工协作。

  夏朝原本已经非常上下积怨了,妹喜瞅准时机,又向各诸侯国传播谣言,说夏桀做了一个梦,梦见西方有一个太阳,东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两个太阳展开搏斗,谁知道东方的太阳胜利了。那时的人们都非常迷信,商又在夏的东边,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夏朝必须被商超取代了。

  看到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都占齐了,伊尹建议商汤实施“剪夏”战略,先逐个消灭夏的羽翼,然后再消灭与夏关系密切的属国,孤立夏桀。

  

  看到夏桀势单力薄,他们发动了暴动。还没从美色中惊醒的夏桀,发现九夷之师也背叛了自己,知道大势所趋,也无心恋战,终于在一片讨伐声中,丢掉了江山。

  这个昏庸无道的暴君,死时还不忘带着美人,最终,与妹喜还有其他夫人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妺喜笑,夏朝亡,是真的吗?

  妺喜,又称莫嬉,是夏王朝最后一代王夏桀的王妃,这点无可争议。对于其让夏朝灭亡的原因,多记载为“因宠亡夏”,后也有“失宠亡夏”之说,究竟是何种说法一直争无定论。本文从史籍中剥离出有关妺喜事迹的记载,整理出妺喜这一形象经历的发展变迁,红颜祸水就是从她这里开始的,从中考究妺喜“祸过”的真实原因。

  

  妺喜是有施氏(即有施部落,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境内)之女。夏桀在位时,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兵败求和,献出他们的牛羊、马匹、美女,其中包括妺喜。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爱。

  

  妹喜貌美如花,曾经有诗赞美妺喜::“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骨子里面有一股媚人的气质,素来荒淫好色,昏庸无道的夏桀对她毫无反抗之力,很快就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对妹喜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每天被迷的神魂颠倒,整日寻欢作乐,夜夜笙歌,朝政更加荒废。

  

  妺喜有三个癖好:一是笑看人们在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二是笑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官帽。

  

  史籍记载,夏桀在建造其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的酒池时,首先下令处死阻止其建造酒池的忠谏臣子关龙逄,然后“邀请”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

  因妺喜听到撕扯缯帛的声音

  

  就笑,而夏桀喜欢看见妺喜笑,于是为此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的撕开,以博得妺喜的欢心。在农业时代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破坏这种稀有昂贵的物品,无异于暴殄天物。

  

  商汤灭亡夏朝后,妺喜与夏桀同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

  一说夏桀攻打岷山氏,得到二女,妺喜于

  

商朝中后期事件

  盘庚迁殷为发生在前1300年左右,中国商朝的一个历史事件。

  商朝君主盘庚曾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历史上被称为“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经历了一段繁盛时期,故后世又称商为“殷商”。盘庚迁殷为九世之乱画下句点。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 但也有许多王朝曾迁移都城,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

大禹是人还是虫?

  

  虽然学者们不愿意承认,但大的时代背景,必然深深影响他们学术研究的心态和取向。

  01

  大禹治水,在中国人人皆知。但大禹的时代太过久远。当时还没有文字记录,因此严格来说,大禹只是个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和后来的秦皇汉武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大不一样。

  1923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大禹其实不是人,而是虫。大禹的“禹”字里面,不就是一个“虫”字么。顾颉刚认为,大禹是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或许类似于龙的形状。后来传来传去,历史久了,就成了人王了。

  顾颉刚和其他一些学者,不仅认为大禹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还怀疑很多流传下来的古籍不是真的。他们认为,很多据称是夏商周三代的古籍,其实都是战国甚至汉朝人写的,伪称是夏商周流传下来,是“伪书”。既然是伪书,书中记载的事情,当然也就不可靠,只能看作是传说,不能作为真实的历史。

  战国汉朝人写伪书的动机,其实不难理解。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各派之间展开大辩论。汉朝时虽然没有百家争鸣,但“官学”正在确立中。能否抢到“官学”的位子,事关重大。

  在这种“名利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能争取人心,就很重要。而把自己的观点伪装成古人的话,显示出源远流长古已有之,这是很好的手段。所以,战国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伪书”。而战国汉朝距我们现在也很久远了。时间一长,很多事情就说不清了。不知道哪本书是真书,哪本书是伪书。

  这种真伪混杂的情况,很早就被学者发现。从唐宋开始,就有人在做“辨伪”的工作。到了清朝乾嘉年间,出了一位辨伪大师——崔述。他的文章后来解集为《崔东壁遗书》,是辨伪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但崔述在他的时代很孤单,理解支持他的人很少。崔述在孤独寂寞中离世。好在他的著作保留了下来。一百多年后,他的辨伪事业有了继承人。

  02

  1920年代,顾颉刚、钱玄同等著名学者,在崔述辨伪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了辨伪工作,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学派——疑古学派,也称为古史辨派。顾颉刚出版了名为《古史辨》的系列著作,辨伪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重要发展。

  大禹到底是人还是虫,这只是一个细节问题。顾颉刚等疑古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层累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是一层层累积起来的。这里面就有伪造历史的问题。

  打个比方更容易理解。正常情况下,对你太爷爷,你爷爷当然很熟悉——那是他爸爸。而你多半了解得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你还没出生,他老人家就去世了,你都没见过他老人家。如果,对你太爷爷的情况,你很熟悉,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你爷爷反而不清楚,这就很奇怪了。更奇怪的是,你的孩子,不但很熟悉你太爷爷——他的曾祖,甚至更早的祖先,你的孩子都很清楚——比你更清楚。这就太奇怪了。

  疑古学派指出,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历史,就是这种奇怪的样子。越往后的人,说起上古历史来反而说得越远。西周人只聊商朝。而到了春秋战国,历史就被上溯到夏朝。再往后,到了汉朝,历史进一步被上溯到三皇五帝、炎帝黄帝等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传说,更是很晚才出现。如果你能穿越回去,问一个西周人,黄帝是谁,他只会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

  疑古学派的解释是,这是因为,这些历史叙述都不是真实的,是后人逐渐编造出来的。随着时间推移,编造的内容越来越多,历史越近,反而往古代追溯得越远。他们给这种情况起个名字,那就是“层累的历史”,一层层人为累积起来的历史,越往后,累积得越多。历史看上去很漫长很丰富。其实呢,都是假的!

  疑古学派的大将之一胡适,说过一句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话:“东周以上无信史”,意思就是东周以前的历史都只是神话传说,不可信。

  可以想象,疑古学派引发了历史学界极大的争论。事实上,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疑古派”“信古派”还有试图调和二者的“释古派”,写了汗牛充栋的文章和著作激烈争论,甚至开展过大批判。

  论战各方的书,我看过一些,但毕竟是外行,他们到底谁对谁错,我无力分析,只能继续看热闹。这里要说的是,学者观点和时代背景之间不明显但其实很深刻的关系。

  03

  1920年代疑古学派出现以后,对信古学派,形成碾压之势。这主要是因为,疑古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都很先进,远远超过信古学派,说是降维打击也差不多。顾颉刚、钱玄同等人,当时年轻有为,凭借先进的史学理论,和扎实的考据研究,一通猛冲猛打。老先生们完全没有招架之力,纷纷败下阵来。

  事实上,从那时起,疑古学派成为中国历史学的主流。顾颉刚也成了中国历史的“学术带头人”,学生弟子一大堆,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学术界很有“权势”。我这样说没有任何贬义。我本人认为顾颉刚很了不起,是开创性的大历史学家。

  但是,在种种学理辩论、证据交锋的背后,还有一层更深的背景,那就是1920年代,中国国家和学界的自信心都很低落。国家积贫积弱,混乱分裂。中国人自觉方方面面都不如人。正是在这种情绪下,怀疑古代、否定历史才成为学者研究的取向。他们当然不愿承认这种影响,但从后来多年的发展变化来看,这种时代背景,潜移默化,但很重要。

  而且,疑古派虽然是专业的历史研究,外行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关键,但不可否认的是,否定本国的历史,必然导致人心的低落,消减人民的自豪感。本国的历史原来都是假的,都是胡编乱造,谁能开心和自豪呢?

  后来,殷墟等地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此前被认为是传说的商朝,其实是无可置疑的真实历史。还有其他一些考古和文献发现,也证明被疑古派指认是伪书的古籍,其实并不伪,是真书。

  不过,毕竟大部分“层累的历史”,包括夏朝,还没有确凿的考古遗存可以证明,疑古学派的主要观点还屹立不动。不过,顾颉刚等人,已经开始了严肃的学术反思。

  04

  促成他们反思的,除了各种学术发现和证据以外,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成为重要的时代背景。抗战爆发以后,虽然初期在战场上中国节节败退,难以抵挡日军的攻击,但中国人民的国家观念反而被“激活”了。此前被认为一盘散沙、毫无希望的中国人,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说,抗日战争成为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继续一味地否认本国历史,就变得“不合时宜”了。所以,虽然没有什么人要求疑古派们在学术上作出妥协和让步,但他们自己就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很多极端观点,或者说,他们从原来激烈的批判者、否定者,正在变成中国历史的同情者。他们开始和历史“和解”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国家自豪感更加强大。这时,疑古派就更加“不合适宜”了。而且,这时,政治因素介入学术。政府组织了对胡适等人的大批判。疑古派一度有人人喊打之势。顾颉刚作为学术宗师,虽然还有学术研究的机会,但也受到了很大压制。

  不过,正因为受到了政治的压制,疑古派是“口服心不服”的。当政治运动过去以后,疑古派就再次成为历史学的主流。不仅成了主流,这时的社会氛围,很类似于疑古派产生时的1920年代,中国人的自信心非常低落。否定本国历史简直成了时髦。

  当然,对这种浅薄的时髦,疑古派没有什么责任。疑古派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不是浅薄的时尚。不过,无可否认的是,这时,人们仍然远远不能做到“和历史和解”。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实现了伟大复兴。时代背景再一次发生根本性变化。疑古、信古、释古之间的论战仍在持续,但大家都上了一个新层次。

  实际上,疑古派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主流——至少是主流之一,对中国当代历史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他们确实分辨出很多伪书,澄清了很多流传已久的谬误和歪曲。如果没有疑古派的努力,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要可笑得多。

  但是,毕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上古历史有很多是可信和真实的,而不是疑古派指出的那样完全不可信,全是神话传说。20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虽然没有终结疑古、信古之间的争论,但也算是系统整理了20世纪中国的众多考古发掘和文献证据,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的深入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05

  无可否认的是,在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有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骄傲情绪,在学术研究上急于求成、走得太远。其实,从学术角度来说,疑古肯定比信古更高明。经过长期反思和深入研究以后,疑古派早已不再是简单否定历史。他们充分吸收了众多考古发掘的新证据。重要的是,他们对新证据、新观点,持开放的态度。相之下,信古派其实更加固执和“政治化”。

  评价疑古派、信古派谁对谁错,我可没有那种学术能力。但明显的是,在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在自信心全面恢复以后,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更加心平气和更加开放包容了。疑古、信古双方所包含的政治意义依旧还在,还已经不那么图穷匕见、针锋相对了。换句话说,在很大程度上,大家都已经“和历史和解”。

  对疑古派来说,他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否定历史、推翻历史来表达对国家“恨其不争”的心态。对信古派来说,他们则不需要在学术研究中牵强附会来满足虚荣心和自大感。国家的伟大复兴,已经充分满足了大家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接下来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宠辱不惊地做学问了。

历史长河中被删掉一段,少康复国的过程(一)

  接上一话《神话故事中嫦娥为何“奔月”西王母与后羿之间的“不死药 》

  寒浞抢占了后羿的帝位。但他毕竟不是后羿,他没有英雄战绩,也没有高超的武力值,更没有当首领的人格魅力,甚至他连自己的部族都没有,他的臣属是后羿的部族,他是个被原来部落赶出来的人,他在他所统治的国土上其实是一个外来者。

  不仅夏王朝原来的那些部族不服他,就连他现在有穷氏的部族也不怎么服他,寒浞的统治并不稳固,之前被灭的夏王朝也在此时图谋复兴。

  太康失国以后,是后羿占据了王位,但是夏王朝从禹到启到太康这么多年了,肯定还是有不少死忠的部下,于是这些旧部族拥立了姒太康的弟弟姒仲康成为新的夏王,而仲康本人呢,水平比太康也好不了多少,而且由于势单力孤,很明显影响力不大,其余诸侯也没多少人过来朝拜,大家都朝拜武力值更高的后羿去了,过了不久姒仲康便死了。但是仲康的儿子姒相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才,再加上由于寒浞得位不正,人品又太差,所以现在向姒相靠拢的人越来越多。

  

  而姒相很明显也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他也在不断地扩大势力,史料记载他依靠着两个部落,分别是斟灌氏和斟寻氏,后来发展为他的亲信部队,并在这段时间有过“征淮夷”和“征风夷及黄夷”的事例,看来他也打算像他的老祖宗禹一样,在远方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但是姒相毕竟不是大禹,任何东西玩过一次以后,第二次玩就不新鲜了。姒相的行为引起了寒浞的注意,此时正是寒浞努力铲除异己,维护统治的时候。于是寒浞就叫长子寒浇去攻打夏王朝的流亡朝廷。

  

  要说这姒相的实力也的确不行,虽然也拼命了,但是架不住人家兵多将广,结果全军覆灭了,姒相被杀之后,斟灌氏和斟寻氏也被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这个流亡夏朝也被消灭了。

  此时,寒浞以为夏王朝王族的直系血脉子弟已经被全部杀光了,于是寒浞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他的国家也会像夏王朝一样代代相传了。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过十几年后,忽然又有一个人冒出来,自称是姒家正宗王族,而且还是姒相的亲生儿子,他的名字叫少康。

山东曲阜埋着两位圣人,另一位地位比孔子都高

  说到山东曲阜,人们第一印象就是“三孔”,孔府、孔庙、孔林,实际上在古城曲阜还埋葬着一位圣人,这位圣人更了不得,地位更高,连孔子见了都必须跪拜,是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鸟图腾,凤文化的缔造者少昊。

  

  少昊时期大约距今4500年之前,少昊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都城在如今的山东曲阜,4500多年过去了,少昊后代的姓氏有,嬴、己、尹、梁、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修等,其中嬴姓是最早的一个姓氏,后面的姓氏多是从嬴姓分化出去的,白帝少昊的后世子孙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始皇,嬴政了。

  凤鸟图腾文化

  少昊是人文始祖黄帝和黄帝妻子嫘祖的儿子,自幼聪明灵活,长大后到当时的东夷部落去学习,娶了东夷部落酋长的女儿,当时,少昊所在的部落以燕子为图腾,被称为凤鸟氏,后少昊在穷桑既位大首领时,有凤鸟飞来,少昊便以凤鸟为图腾了。

  

  少昊在曲阜

  少昊迁都曲阜,并以所辖部族以鸟为名,有鸿鸟氏、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

  

  中国唯一一座金字塔陵墓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

  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样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教堂,挪威也不例外。作为挪威曾经的首都,第二大城市的卑尔根也有着历史悠久、建筑奇特的著名教堂。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在卑尔根市内就有三座中世纪教堂,圣玛丽教堂、卑尔根大教堂和圣约翰教堂。这些教堂与整个北欧历史一样,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屡遭劫难。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圣玛丽教堂(St Mary’s Church)是卑尔根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教堂在1130到1140年间开始修建,约1180年左右竣工,是卑尔根三座中世纪教堂之一,也是挪威最著名的罗马式教堂。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教堂的外形很有特色,也极好辨认,它的正面是两座对称的塔楼,塔楼之上有尖塔,中间是罗马式风格的教堂。主要建筑由皂石建造,最古老的部分是高级皂石并零星地点缀页岩石。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圣玛丽教堂就在主城区,离码头不远,座落在卑尔根布吕根老城和国王礼堂的北面,这里的地势略高。教堂的外围矗立着几座纪念雕塑,和部分教主墓葬。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和欧洲的教堂一样,每一座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历史上的卑尔根圣玛丽教堂经历过两次大火的破坏,重新修葺后教堂的风格有所改变,但保留了双塔建筑的风格。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我们去的时候教堂还未开门,据说教堂的主殿容积很大,祭坛装饰的非常优美典雅,富有历史感。我们也只能看看教堂的外观,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这座教堂都很漂亮。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卑尔根大教堂(Bergen Domkirken),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181年是一座建于12世纪的哥特式宗教建筑,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座大教堂曾经历过数次大火并重建。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1240和1248年卑尔根大教堂经历了两次大火后重建,到1463年,第三次大火烧毁教堂建筑后,直到1550年代才再次重建,现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卑尔根大教堂是重建后的产物。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因大火重建后的中殿上方的尖顶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塔楼。绿顶白墙的外观格外鲜艳醒目,行走在卑尔根城区这座建筑很好辨认。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值得欣慰的是:19世纪80年代,在建筑师Christian Christie和 Peter Andreas Blix的主持下,将教堂内重建的洛可可风格装饰变回到了它应有的中世纪风格。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与大部分教堂一样,卑尔根大教堂内部也算是比较华丽的,教堂的大花玻璃上是圣经故事,墙上挂着羊毛的织毯,尽管比不上意大利那些豪华的教堂,但还是挺漂亮的,体现北欧的简约风格。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卑尔根大教堂的首架管风琴安装于1549年,现今管风琴由Rieger Orgelbau于1997年制作,是教堂历史上第五架管风琴。如今,教堂日常也用于举办音乐会。雨城卑尔根常常雾气弥漫,在教堂里也不例外。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我们去的时候,教堂里正在准备晚上的音乐会,一个谢顶的老人在教堂里正弹着钢琴,演奏着乐曲,娴熟、精湛的演技令人陶醉。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在教堂门口挂有历届教堂神父的画像,这种布置在其他教堂中还是不多见的,体现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圣约翰教堂,是卑尔根最年轻的一座教堂,典型的红砖墙,是挪威最优秀的新哥特式的教堂之一,因不在城区,看多了众多的教堂也就没有特地去看看。

  屡遭劫难,命运多桀的卑尔根教堂

我其实就是个傀儡

  前面说到夏太康因为荒淫无度的生活,有穷部落后羿趁太康洛水狩猎之机,打下当时夏朝的王都斟寻(太康、桀和有穷后羿夏朝国都),异姓氏族部落开始崛起。但刚刚建立起来的奴隶制社会制度尚且在各部落联盟中起着约束作用,迫于外部压力,有穷部落首领后羿被迫承认太康之兄(仲康)的王室地位。

  

  但是,尽管是承认仲康的王室地位,但是有穷部落首领后羿提出无理要求: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在当时九州之内,部落联盟的依附关系就存在于每年的赋税与纳贡,主次颠倒只能说明当时的夏朝如此不堪一击。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仲康为登上王位,一切不管不顾竟然全盘答应。用现在的话就是不可理喻。

  

  实际上,作为夏朝的第四位继任者,仲康比起太康而言,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寄人篱下,但是在持续的励精图治之后,为夏朝政权回归奠定了基础。仲康元年,任命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师。有穷国的入侵给姒仲康上了很好的一课,使他认识到一个国家若想保住政权,就必须得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因此他命胤侯主管军队,在国中征青壮年入伍,有计划地进行军事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仲康六年,仲康任命颛顼之后已樊为诸侯,封于昆吾(今河南濮阳市),称夏伯。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仲康七年,自以为实力完全可以抗衡有穷的仲康单方面撕毁条约,拒绝再像有穷纳贡。

  仲康八年,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有穷国国君,后羿再次率领本国军队入侵夏后氏领地。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夏后氏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有穷军队眼看就打到夏都斟鄩。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开始偏居一隅的统治。

夏朝那些事儿 第二十一章 孔甲饲龙

  孔甲即位以后几年,太平无事,南方的越国进贡了两条鳄鱼,孔甲看着鳄鱼觉得这东西稀奇,鳄鱼浑身披甲,就问越国使者这是什么东西?使者说,这是龙子,成年以后即可呼风唤雨,能跃于九天之上,也可以藏于九渊之下。

  孔甲大喜,让人挖了龙池豢养鳄鱼,在边上搭了个台子取名观龙台,每天在台子上喝酒看鳄鱼,幻想有一天骑着鳄鱼上天入地,但鳄鱼太小,想让鳄鱼长得快点,让人到处抓野鸡喂养鳄鱼,孔甲看着鳄鱼吃鸡基本上一口一个,估计吃不饱,后来呢,就给鳄鱼喂养羊肉,牛肉。

  鳄鱼越来越大,背上的皮也越来越硬,孔甲一天手持配剑,往鳄鱼背上劈了一剑,鳄鱼背上划了一道剑痕,但是长剑已经卷刃了,孔甲大喜,看来这龙要成年了,就这样天天看着鳄鱼,政事也懒得管了,想着有一天骑着鳄鱼飞天,当然他觉得鳄鱼是龙。

  就这样鳄鱼一天天长大,差不多一丈多长,还是没见变成龙,孔甲却越来越老了,孔甲就这么浑浑噩噩的看着鳄鱼,糊里糊涂的当了三十年夏后,终于没完成梦想乘龙升天,自己却逝世了。

  孔甲逝世以后,儿子皋即位,做了九年夏后逝世。夏后皋的儿子发即位,十一年后夏后发逝世,儿子履癸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桀,后世为什么叫夏后履癸为夏桀呢?桀这个字是谥号,谥法上说贼人多杀曰桀,说明夏后履癸这个人倒行逆施,众叛亲离。

家乡文化印记 今天,开封又被推送至全国人民的“首页”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都说了啥↓↓

  

  开封清明上河园。 谭豫增 摄

  对于很多人来说

  有一个字既熟悉又陌生

  

  一提到它

  或许你首先想到的

  是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和他为民伸冤、断案如神

  用三口铡刀镇天下的经典故事

  

  或许是北宋张择端传世画卷

  《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人群

  和热闹繁华的城市街景

  

  清明上河园。

  或许你的脑海中

  并没有具体的画面

  但是也能感受到

  在它身上所蕴含的厚重历史

  和跨越千年的灿烂文化

  

  开封古城大宋御河夜景。新华社发 冯大鹏 摄

  它是宋人柴宗庆眼中

  “曾观大海难为水,

  除去梁园总是村 ”的风采

  是理学家刘子翚诗中

  “联翩漕舸入神州”的描述

  是苏东坡词中

  “无情汴水自东流”的感悟

  

  空中俯瞰古都开封御河岸边夜景。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它就是

  “汴”

  

  “汴”

  常称汴梁,又称汴京

  今为开封市的简称

  此外

  “汴”

  古称卞水

  《广韵》有云:

  “汴,水名,在陈留”

  曾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汴”

  因水而启

  因水而兴

  因水而盛

  

  开封龙亭公园。 谭豫增 摄

  作为中原文明的发源地

  “汴”,蕴含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在岁月的磨洗中

  形成了城市建设的奇观

  先有夏朝自帝杼至帝廑

  在开封一带建都

  战国魏惠王迁都于大梁

  五代时期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在此定都

  北宋以此为都168年

  后有金宣宗迁都汴京

  ……

  悠悠八朝古都

  终因“天水一朝”而达到极致

  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

  

  开封铁塔公园。新华网发 谭豫增 摄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不断肆虐的黄河水患

  使得从战国时代到清代

  2000多年间的古城池

  都难逃被深埋于泥沙深处的厄运

  在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

  上下如“叠罗汉”般叠压着6座“开封城”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考古发现,宋代至清代十多层密集叠压在一起的道路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虽历经艰险

  人们依旧选择在原址上重建家园

  一次又一次的复垦重建

  蕴含了中原人民在面对灾害侵袭时

  刚强坚韧的心灵与百折不挠的力量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琪树明霞五凤楼,

  夷门自古帝王州。”

  东京“汴”梁

  正如同美丽的彩霞和华美的仙居

  繁华而又辉煌

  《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虽然《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辉煌历史

  早已离我们远去

  但从《清明上河图》中

  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

  九百年前开封城的绝代风华

  

  开封龙亭公园夜景。新华网发 睢媛媛 王威 摄

  踏着清晨的薄雾

  赶着毛驴的脚夫缓缓走向城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

  虹桥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官宦们在街道上骑马游走

  一艘艘小船在水面上悠悠荡开

  耳边不时传来商贩的吆喝声

  和纤夫的号子声

  ……

  

  如今

  这幅画依然存在

  散落在开封城的每一个细节

  穿梭在香飘四溢的鼓楼夜市里的食客

  百年老店“第一楼”里热情洋溢的伙计

  城墙根儿悠闲漫步的老人

  包公湖边遛鸟的大叔

  大宋御河上三三两两的船只

  ……

  似乎都和以前一样

  生活富足,悠闲自信

  

  开封鼓楼小吃夜市一角。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汴”悠久的文化中

  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包拯廉洁公正、不附权贵

  为民伸冤的故事千古流传

  直至今日

  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的清官形象

  依旧深入人心

  

  包公祠。

  杨家将的故事

  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满门英烈、精忠报国的热血传奇

  在一代代的口口相传中

  历久弥新、豪气干云

  

  天波杨府兵器殿。(图片来源:中国开封天波杨府官方网站)

  虽历经岁月的淘洗

  但他们高尚的精神

  却永载史册

  

  开封龙亭公园。新华网发 谭豫增 摄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菊花是开封的市花

  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象征着恬然自得

  与世无争的傲然品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净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是高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期待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是孤寂

  在文人的眼中

  “菊”仿佛不在尘世

  而就在梦中

  

  每年的10月

  满城菊花动开封,丛丛黄花自来香

  今年,是开封第36届菊花文化节

  279万盆菊花

  800多个品种

  在古城开封绚丽绽放

  

  繁华似锦的汴京往昔

  虽已渐行渐远

  却仍然清晰而永不褪色

  

  潘杨二湖的夜景。新华网发 睢媛媛 王威 摄

  如今的“汴”

  以创新为驱动

  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

  以开放为引领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历尽繁华

  “汴”这所城市

  在今日,依旧绽放异彩!

  短短几个小时

  阅读量飙升到数万

  网友们纷纷点赞↓↓

  

  

  

  

  

  暴走萝莉.

  

  “汴”闻天下!

  我要你 一辈子

  

  睁眼看到文章,突然好自豪,我们的汴京城

  

  太激动了,这是我的家乡!现在正好是菊花花会期间,非常美。欢迎大家多到开封,走走小街小巷,找找当地人爱去的美食小馆。说的都想回家看看了。

  醋坛子

  

  初到汴京,看到的便是初秋的无声冷月和湖畔的依依杨柳。未来还有四年时间要与古都做伴,来日方长,未来可期,愿自己学业有成。

  艺雪泓博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赞!

  Mç

  

  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回大宋汴京,看繁华清明》,至今都记得这篇文章,记忆犹深

  清风

  

  开封是我祖籍所在,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安然,中原旅游很好的去处,强烈推荐!!!

  甄扬

  

  曾经去过开封,这是廿多年前的事,看图,变化很大,如开封铁塔名闻遐迩,这次看图,建了公园很壮观!

  石海波

  

  一个“汴”字,道尽了开封千年的沧桑巨变!

  

  老师曾留过一个作业,介绍家乡的旅游景点,在选材的时候,河南大学的同学强烈向我推荐了清明上河园,并说他是河南人文景观之最,堪比云台山在河南省自然景观的地位,我差点就把这个景点,这个城市疏忽了,那感觉会是一种罪过。

  江南渔火

  

  古老的汴城,灿烂的文化!

  卧龙

  

  美丽的开封,我的家~

  落雨心扉

  

  逛不完的美景,吃不够的美食

  保持简单

  

  很自豪我是在这里上的大学。

  无心

  

  大学四年 研究生三年 工作两年 却想要回家了

  

  为咱开封骄傲的

  小伙伴们

  记得点个赞再走!